本报记者 周翔宇 实习生 陈静
夏日的午后,热浪中蝉鸣阵阵,张大爷家像个闷热的蒸笼。
卧室里,陈百武小心翼翼站在小板凳上,伸手检查空调。其实空调也没啥大毛病,只是滤网有点错位,可对于八十多岁的张大爷来说,踩着椅子摆弄这些已是力不从心。
“小陈,今天辛苦你了,谢谢。”
“张叔,您客气了。”陈百武回应着,用胳膊擦了擦额头的汗,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他的衣衫。
被张大爷称作“小陈”的陈百武,今年已经 57 岁了。空调修好,徐徐凉风吹散了些许闷热,也让这屋里多了别样的温情。
1968年出生的陈百武,打小就是校园里的热心肠,总爱主动帮同学解围,是师生们眼中“闲不住的好心人”。长大后在工厂上班,他这份热忱也没消减,下班后常帮邻居扛米搬菜,谁家有体力活喊一声,他也从不推辞。
“不过那时候都是随便搭把手,没想着有计划地去帮谁。”陈百武笑着说。
他与志愿服务的缘分,始于2018年的一个夏日夜晚。那天他有事外出,深夜方归,在小区撞见一位面生的老人,独自坐在长椅上发呆。
“这是谁家的亲戚?咋从没见过?”热心的他,上前搭话才知道,老人竟是同小区住户,只因性子内向、常年独居,很少出门。
“我没朋友,一个人出来也没啥意思,所以很少外出,今天家里实在太闷热了,想出来凉快凉快。”老人一声轻叹,像块石头砸在了陈百武心上。
看着路灯下飞舞的飞虫,感受着空气中的热风,陈百武感慨万千。
“那年我正好50岁,越发觉得人年纪大了,特别需要他人的陪伴,撑着精神头。”他至今记得老人满头白发下落寞的神情,“听他说没家人、没朋友,孤零零一个人,我心里堵得慌,真不是滋味。”
就是这次相遇,让陈百武第一次认真琢磨起“帮忙”这件事,或许,该带着更明确的心意,主动走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18年,他加入了徐州市星火慈善义工服务中心。从此,护学岗上有他护送孩子过马路的身影,火车站里有他为旅客指引方向的耐心,下乡的山路间有他扛着爱心图书奔走的脚步,孤寡老人的家中更有他唠家常、干杂活的忙碌。
7年志愿路走下来,见过一张张温和的笑脸,收获了一声声感激的道谢。
最让他欣慰的,是张大爷的转变。张大爷年逾八旬,因疾病失去行动能力,又遭遇家庭变故,性子孤僻又警惕,对他人总是冷脸相对。
第一次上门时,陈百武递过去的水果被放在一边,搭话也只得到几句简短的回应。
“我不介意,也不急,就陪他坐着,听他偶尔嘟囔几句过去的事。”陈百武坚持隔三岔五就去坐一会儿,帮着倒垃圾、擦桌子,讲些身边的新鲜事。
一段时间后,张大爷突然说:“小陈,陪我在屋里走走吧。”那一刻,陈百武眼眶发热,他赶忙推着张大爷的轮椅,在客厅卧室转来转去,话匣子也打开了。
如今,两人早已熟练地互称“张叔”“小陈”,张大爷有时候也会自己使用轮椅出门,见到邻居也会热情打招呼,交了一些老年朋友,整个人开朗了许多。
“看到他越来越开心,我心里也舒坦。” 陈百武笑言,“在我看来,志愿服务既是帮人解难,也能让人生活得更开心。”
年近花甲的陈百武,在志愿者团队里算是年长的成员,被许多年轻志愿者亲切地称作“陈大哥”“陈叔”。他作息规律、饮食健康,身体硬朗得很。“我就想着,自己一定要保持身体健康,才有底气帮更多人。”他笑着说,“你琢磨琢磨,要是自己都没力气,又咋能给别人搭把手、出份力呢?”
聊起接下来的志愿规划,陈百武眼睛一亮,吐出四个字:“上门做饭。”
原来他有手好厨艺,家人亲友都爱吃他做的菜。前两年,市民刘先生因变故离岗,想转行做快餐谋生,却苦于厨艺不佳。陈百武便手把手教他做家常菜,还陪着刘先生一起出摊。如今刘先生的快餐摊生意虽不算特别红火,却也能稳稳支撑起家庭生活。
“我常看到孤寡老人吃饭很将就,都是随便煮煮,想着能填饱肚子就行。”他满怀期待地说,“我打算定期上门,给他们做顿好吃的,既要清淡合口味,还得有营养,让孤寡老人们也经常吃上热乎的家常菜。”
投身志愿服务7年来,身为党员的陈百武,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累计参与数百次志愿活动。他的脚步走过大街小巷,用真心驱散孤寡老人的孤独,在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常里,以党员志愿者的担当,书写着直抵人心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