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家一 李莎莎 实习生 胡鹤宇
徐州是农业大市,当前耕地面积867万亩,粮食总产连续5年保持百亿斤以上,以不足全国0.5%的耕地资源,产出全国近1%的粮食,被誉为“淮海粮仓”。
“淮海粮仓”的美誉背后,离不开气象服务关键影响,从田间管理到产业升级,从应对旱情到保障丰收,气象正以科技赋能重塑农业生产的图景。
智慧平台为作物“把脉开方”
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走进徐州的田间,一幅幅精细化气象服务场景徐徐展开,让“知天而作”成为现实。
“三夏”时节,田野里奏响耕耘的乐章。当下正值水稻移栽后管理的关键时期,清晨,新沂市瓦窑镇种植大户李洁并未急着下田,而是习惯性地先点开了手机上的智慧气象监测预警小程序,这个小程序,已成为她科学种田的得力助手。
指尖轻点间,精准的气象影响预报、实时的灾害预警信息以及针对性的农事管理建议便清晰呈现。“不论是田里的水层管理、追肥时机,甚至病虫害预防,都得参考它。”李洁边说边滑动屏幕,“你看,小程序近几天推送了高温预警和具体农事提醒。我们严格按照建议,调整灌溉时间和强度,科学推迟了部分追肥,多亏了它,这么热的天,秧苗长势还能这么稳!”
这份便捷与精准,源于田间地头织就的一张现代农业气象“感知网”。依托高标准农田先进的基础设施,徐州全市共建设农业气象10要素小气候观测站11座、高标准13要素小气候观测站1座、物联网农业气象观测站1座,自研作物叶面积测量仪1套。
沃野之上,灌溉与施肥的节奏,正精准呼应着气象的脉搏,绘就一幅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新画卷。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最关键的是“知天而作”,手机上的智慧气象监测预警小程序则可以为农作物量身定制“气象处方”,让田间管理变得有的放矢。“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的智慧管理,让“望天收”成为历史。
专班服务为产业“破局提速”
“最近天气好,要抓紧把剩下的蒜去皮整须晾晒好!”在邳州宿羊山镇,种植大户高伟正招呼家人初加工大蒜。与此同时,徐州市气象局大蒜产业服务专班的桑梓赫蹲在田埂上,用土壤墒情测定仪采集数据,传回市级气象大数据平台,为下季蒜田监测做准备。
这个由10名气象预报员、3名农业专家和4名大数据分析师组成的专班,自2021年成立以来,如“农业管家”一般,扎根几十万亩蒜田。其不仅深耕本地服务,还牵头成立江苏省大蒜气象服务中心,加入江苏中晚熟大蒜绿色生产技术协同推广联盟,汇聚多方力量助力产业发展。
“我们布局了13个蒜田小气候观测站,实现全周期气象护航。”专班负责人张仁祖介绍道,观测站每10分钟更新数据,结合卫星遥感技术,构建起覆盖大蒜生长全周期的监测网络。通过数据积累,已建立精准农业气象指标体系,近三年产量预报准确率达98.2%。
精准的气象赋能农村产业,推动徐州以大蒜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从“规模种植”迈向“品质突围”,让土地里的“金疙瘩”成为富民强村的“摇钱树”,助乡村振兴加速前行。
“人影作业”为土地“拨云解渴”
绘就丰收的美丽图景,离不开人工影响天气的增色添彩。
夏种一粒子,秋收万斤粮。在徐州,秋粮是粮食生产大头,步入夏季,徐州市气象局成立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专班,统筹全年保丰收气象保障。针对夏种关键期可能出现的旱情,“人影作业”被列为重点服务举措。
5月8日上午,市、县增雨作业人员和设备准备就绪,指挥人员密切监视天气变化,严阵以待;下午,云层到达作业上空,拆弹、扫码、装弹、调整高度、瞄准方向……20名作业人员在徐州6个作业点成功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成效立显:全市多地普降中雨、局部大雨,有效缓解土壤墒情,生动践行了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气象支撑。
今年1至6月,徐州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已累计开展增雨作业19次,出动作业人员70人次,发射火箭弹69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也有效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实现生态与农业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