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用昆虫的故事“圈粉”大小朋友 徐州艺术馆公益课堂吸引众多亲子家庭探索自然奥秘 徐州日报 | 2025-07-15 

本报记者 李立晨 实习生 胡子扬 吕竞文

7月13日,徐州艺术馆多功能厅内欢声笑语与惊叹声交织,一场名为《昆虫世界探秘与生态守护》的自然科普公益课堂在此开讲。江苏省正高级教师、教学名师刘成军带领四十余组亲子家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叩开昆虫世界的奇妙大门,共同踏上一段别开生面的自然探索之旅。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大屏幕展示的“变色魔术”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一只树蜥从亮眼的翠绿色缓缓褪成灰色,孩子们瞪圆了眼睛,发出阵阵惊呼。

“这是树蜥体内的色素细胞在‘工作’哦。”刘老师笑着解释,这种变色能力是树蜥的生存智慧:既能帮它们隐藏身形、吸引配偶,又能调节体温,甚至让天敌觉得“没胃口”,从而让它逃过一劫。他还揭秘了树蜥 “咬物难松口” 的奥秘——脸部颞肌会进入锁死状态,这独特的生理机制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小脑袋里装满了对自然的好奇。

当刘老师抛出“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的问题时,一只只小手齐刷刷举起。“因为尾巴有荧光粉!” 一个小男孩抢答。刘老师笑着点头,随即补充了科学原理,还讲起有些雌萤火虫会用 “闪光美人计” 诱捕猎物的趣闻,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连家长们也被这新奇知识吸引。

互动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蜘蛛是昆虫吗?”“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是谁?”“力量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刘老师的问题刚出口,孩子们便争相抢答,答对者收获的昆虫标本盲盒奖励让现场欢呼声不断。

模仿秀环节也为课堂增添了几分乐趣:孩子们把自己当作瓢虫,遇到危险时说 “我有毒,别吃我”;又组队弯腰模仿 “蚂蚁”,排着队合力 “搬运”“食物”。在嬉笑打闹中,昆虫的生活习性悄然印入脑海。

随后,刘成军为家长们阐述低龄儿童的自然教育观,其核心是培养情感与价值观,而非硬灌知识。他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观,鼓励孩子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触摸,全方位探索自然。

“这次带孩子来,真是值了!” 市民林女士难掩兴奋,“科普老师讲得特别生动有趣,把复杂的知识变成了孩子能懂的故事,连我们大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在参观了徐州首家可触摸活体自然博物馆科普展后,她感慨:“亲眼观察甲虫、蝴蝶这些小生命,点燃了孩子的探索欲,展馆的沉浸式体验比书本更震撼,不仅学了知识,更让孩子懂得热爱自然、尊重生命,这样的亲子活动太有意义了!”

徐州市洪善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洪鸽说,作为公益课堂的联合发起者,他们想让更多孩子学到丰富的昆虫知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与敬畏之心,希望公益课堂与活体自然博物馆特展,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 “自然桥梁”。

徐州艺术馆运营总监柳喜峰表示:“当前,城市儿童与自然环境的接触相对减少。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从而在心中根植守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此次活动创新采用‘科普知识研习 + 展馆互动体验’相结合的联动模式,课堂上习得的树蜥变色、萤火虫发光等科学原理,可在展厅内通过直观观察得到印证,这一模式将有效提升科普教育实效。”

据悉,徐州首家可触摸活体自然博物馆特展正火热进行中,五大洲的百余种珍稀活体昆虫、特色爬行动物及标本在此亮相,开放时间为 9:00-21:00,市民可通过美团、抖音搜索 “徐州活体自然博物馆” 购票,或到艺术馆现场购票。同时,由徐州艺术馆作为课程指导,徐州市洪善文化服务有限公司主办的自然科普公益课堂还将持续举办,市民可关注徐州艺术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与。

课堂尾声,刘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份特殊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聊聊 “如何做昆虫的好朋友”。这场自然之约,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昆虫知识,更在心中播下了热爱自然、守护生命的种子。接下来,徐州艺术馆还将呈现更多元化的科普活动,让科学教育走出书本,成为亲子生活中生动的一部分。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