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打造家门口的“小美好” 徐州日报 | 2025-07-15 

本报记者 朱二俊

“书记来得正好,咱党员先锋田终于结果了,可以给困难家庭安排上了。”

“快来坐坐,天气热,菜园搭的凉棚正适合消暑纳凉,顺便也看看我们摘的果子。”

……

7月5日,在徐州经开区金龙湖街道上山社区“尚善共享菜园”里,忙着收获的乡亲们拉着党支部书记王黎明分享丰收的喜悦。3000平方米的菜园里,挂满了绿油油的黄瓜、紫色的茄子、嫩绿的小菠菜……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喜人的丰收景象。

“以前这里属于社区环境治理的老大难,现在倒成了大伙儿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在15号地块侍弄菜苗的居民王素芬感慨道。作为社区首批认领户,她见证了这片土地以及社区近几年的蜕变历程。

上山社区约有居民1480户,原位于淮徐高速公路西侧,由于村庄整体拆迁,现背倚徐医附二院(东院)、徐州市农科院,毗邻淮徐高速徐州东出入口,与徐州高铁站咫尺相望。

搬迁后,社区一些隐蔽的位置存在隐患。“原来‘尚善共享菜园’这个地块是建筑垃圾堆放场和卫生死角。”王素芬介绍,虽然社区有过多次整治,却存在“治理—反弹—再治理”的难题。

“于是,我们改变了思路,治理、改造得让居民说了算。”王黎明一边招呼着乡亲们,一边在“尚善共享菜园”牌匾下娓娓道来。经过3轮民主协商,决定将这里改造成共享菜园,并设立党员先锋田,定期向社区困难家庭发放种植的蔬菜,实现资源利用与精准帮扶双提升。“以先锋田为例,每季能产出300多斤蔬菜,加上居民自愿捐赠的,基本能满足社区15户困难家庭的日常需求。”

记者看到,菜园设有风雨长廊、仿古凉亭、排水沟渠以及两间活动板房。“村民们还可以在这里举办家庭聚餐、露营小憩,享受家门口的田园风光。”王黎明说,这样的改造改变了环境面貌,更重塑了社区人际关系,让家庭、邻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我们还依托社区书房开展‘书房秀才艺,书香润童心’系列活动,通过亲子阅读、才艺展示、文化课堂等形式,为儿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点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王黎明介绍,社区同时以“上山好人圈”为纽带,打造“尚善之家”志愿服务点,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力量助力社区治理。

跟随着王黎明的步伐,漫步在社区里,记者看到,楼道口被打造为集休憩、阅读、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幸福里”,邻里情在方寸间慢慢升温;创新党群服务“驿立方”,实现居民业务办理“零距离”;建成具有乘凉观景功能的“山泉廊”,成为小区特色新地标。

从解决卫生死角、建设“尚善共享菜园”等民生小事,到打造“幸福里”、改善社区整体环境,上山社区把拆迁安置社区,变成了活动场地多、志愿服务活动多、邻里交流交往多、人居环境和谐多的新型社区,并成功获评“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称号。

如今的上山社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处处散发着美好生活的喜悦趣味。

■记者手记:

改造

得让居民说了算

当共享菜园取代一遍遍的卫生清理,楼道口的“幸福里”替代普通的大白墙,上山社区的变化,无疑为社区改造提供了生动样本。

社区书记王黎明那句“改造得让居民说了算”,道破了社区焕新的关键密码。收集127条居民建议,改善提升社区人居环境,修整电动车棚水泥道路、打造尚善园、建设共享菜园……这些举措打破了“社区干、居民看”的单向模式,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社区的居民议事会,更将 “共建共治共享”落到实处,使社区治理从“独奏”升级为“合唱”。

上山社区的基层治理思路证明,社区改善提升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激活群众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的治理模式。期待更多的社区能借鉴其经验,让社区变身 “幸福家园”,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