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梦雨 彭家一 实习生 胡鹤宇
2025年7月14日,是英雄王杰牺牲60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被思念浸润的日子里,一封穿越时空、饱含深情的回信,从英雄的故乡——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王杰纪念馆,翩然而至。
信纸上所承载的,不仅是一纸文字,更是跨越一个甲子的精神共鸣:“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远年轻。王杰只是化作千万个你我,在平凡的日子里,做着不平凡的坚持……”
这封沉甸甸的回信,源于几天前一次双向奔赴。
7月10日,三封写给英雄王杰的信件,承载着滚烫的敬意与无声的誓言,从徐州王杰主题邮局启程。寄信人来自同样以英雄之名命名的:王杰派出所、王杰中学、王杰小学。
信纸轻,思念重;邮路短,情意长。
从徐州到金乡,这150公里,丈量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精神的归途与传承的厚度。
英雄的名字,在两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而信笺往来,是思念的具象,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它无声地宣告:王杰从未走远,他的精神,正化作万千星火,蓬勃生长,生生不息。
“若身处同样境地,我能否如您这般无畏”
“每一次重温您的故事,我都忍不住扪心自问:‘若身处同样境地,我能否如您这般无畏?’”
从警岁月里,这个问题,基层民警胡阳光已问了自己上千遍。
“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早已融入我的骨子里。”徐州王杰主题邮局内,胡阳光伏在桌前,笔尖流淌着滚烫的誓言,刚劲有力的字迹,刻下的是融入日常的坚守。
胡阳光来自全国首家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公安派出所——王杰派出所。王杰精神,如明灯般,始终照耀着他的成长与从警之路。
每当疲惫时,他就会想起王杰用青春诠释的信仰,想起王杰身上体现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那一刻,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头顶的警徽愈发闪亮。
“您知道吗?您守护的这片土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胡阳光在信中倾诉着身边的变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而始终未变的,是无数像他一样的基层公安干警,在社区治安、在反诈前线,默默践行着王杰精神。
信笺递给邮局工作人员的瞬间,胡阳光感受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八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脚踏实地,实践王杰精神,传承王杰精神,唯愿以余生坚守您用生命捍卫的信念:人民至上,忠诚无悔!”
“既然要唱王杰的歌,就要做王杰一样的人”
“敬爱的王杰叔叔,我要把我的故事讲给您听……”王杰中学的学生茹一涵握着笔的手微微用力,纸面留下工整的字迹,在信里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去年,学校要选拔一支队伍参加文艺汇演。距离正式演出还剩3天,领唱的同学因急性阑尾炎而住院。
“我要不要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在犹豫和彷徨中,我几次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口,却没有勇气叩响那扇门。”她在信里写下这句话时,笔尖顿了顿,仿佛又回到那个徘徊的午后。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她不时哼唱着这首歌。
家人得知事情原委后,轻声安慰她:“当你迷茫时,你想到王杰叔叔在训练场上拼搏的汗水,磨砺自己,知难而上的韧劲,不正是你超越自我迷茫的榜样吗?”这句话像一道光,刺破了她的犹豫。
“既然要唱王杰的歌,就要做王杰一样的人,学习王杰,不只是在口头上,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在家人的鼓舞下,她鼓起勇气,主动请缨,废寝忘食地练习,带领大家顺利完成演出。
“鞠躬谢幕时,胸中激荡的远不止完成任务的释然,还有王杰叔叔您那光辉高大的形象。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悟到您的精神,要在需要时,敢于挺身,稳稳扛起属于自己的那份重量。”她坚定地写道。
那一刻,她明白原来英雄的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还能迈出那一步。
不远处的桌前,王杰小学的学生尹艺晓正歪着头,一笔一划地写着。她的信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写满了细碎的成长:学习遇到困难时,她想起王杰的故事便重拾信心攻克难关;生活中,她主动帮助同学、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去军营参加慰问活动,用行动传承王杰精神。
尹艺晓在信尾写道:“王杰叔叔,您的精神已成为我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您让我明白,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王杰主题邮局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两个孩子的信并排放在桌上,字迹一个工整、一个稚嫩,却都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稚嫩的笔画里,英雄精神早已长成了看得见的模样。
“英雄从未走远,精神永远年轻”
金乡县王杰纪念馆里,工作人员怀着无比激动和敬意,拆开了这三封来自徐州的信件。
“这三封穿越时空的信,像三颗跳动的火种,让我们全体工作人员深受感动,心潮澎湃。这不仅是写给英雄王杰的心声,更是新时代不同岗位上的人们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精神最生动、最鲜活的诠释与回响。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远年轻。”
泛黄的史料、珍贵的遗物,每天都在无声诉说着英雄的过往,而当读到这三封饱蘸时代气息、充满真挚情感的信件时,一种强烈的共鸣与感动瞬间充盈了每个人的心间。
“60年前,23岁的王杰在日记里写下‘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回信里的这句话,墨迹比别处更深。
三位寄信人的故事,正是王杰心愿的延续:民警的坚守、初中生的担当、小学生的成长,看似平凡的故事里,都跳动着同一种脉搏——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担当,是“为人民服务”的赤诚,是“在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勇气。
“纪念馆里,每天都有像你们一样的参观者驻足在王杰烈士的雕像前。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兵对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标语敬礼,有戴着红领巾的孩子认真抄写日记里的句子,有像胡警官一样的公职人员在留言簿上写下初心。”
“这些场景让我们明白:英雄的精神从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流动的江河,从1965年的那个清晨出发,流经你们的岗位、你们的青春、你们的成长,终将奔向更辽阔的未来。”
150公里的邮路,60年的时光流转,在一来一往的信笺里变得轻盈。它们不是简单的纸张传递,而是两地情、三代人之间,用信仰与行动共同架起的一座精神之桥。
这座桥,一头连着英雄用热血种下的树,一头连着无数普通人在奋斗中开出的花。
如今,这桥仍在延伸,在每一个晨曦微露的街巷,在每一间书声琅琅的教室,在每一处需要守护的平凡角落,王杰精神都在无声地流淌、澎湃地生长。
七月的风带着夏日的炽热,掠过徐州的大街小巷,一如那永不褪色的精神——永远年轻,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