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2

以场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徐州日报 | 2025-07-15 

本报记者 李莎莎 实习生 徐清栀

智慧港口实现无人集卡自动穿梭,智慧工厂让生产线智能调度决策,数字孪生系统为复杂装备提供沉浸式设计与运维……在徐州,场景创新正成为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点。

近日,徐州出台了《关于推进场景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四大领域发力,目标到2027年开放200个以上的场景机会,建成全国领先、辐射区域的场景驱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实践高地。

多元产业场景加速构建中,徐州如何以产业链痛点与价值提升为导向,打造引领行业变革的标杆场景?前沿科技创新又如何通过一个个高价值产业场景的落地实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和发展新动能?

场景焕新:

传统产业破茧成“蝶”

翻开徐州的工业发展长卷,钢铁与机械的轰鸣始终是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重镇,工程机械、钢铁、能源等传统产业既是支撑城市成长的“家底”,也曾因产能瓶颈、效率短板成为转型路上的“包袱”。

如何让这些厚重的产业从“负重前行”蜕变为“振翅高飞”?徐州的答案,藏在一个个具象化的场景创新里。

徐工重型5G工厂中,设备出现故障后,全员生产维护系统借5G专网30秒内即可响应;达一重锻的20MN快锻装备,每分钟锻压120次,助力轻量高强度材料批量应用;淮海客车基地靠数字孪生系统管控生产,效率达每分钟1.4辆成品车……

当生产线变身“数据车间”,传统制造业的“笨重感”正被精准高效的“轻盈感”替代。

场景创新绝非给老生产线简单嫁接新技术,而是构建“技术—数据—业务”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而这种融合给徐州带来了三个维度的突破:

生产范式重构让效率质变。徐工智慧园区用5G专网串联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设备利用率大幅提升,订单周期持续压缩,立体仓库的机器人叉车更是支撑起生产“零等待”运转;

价值链条延伸打开新空间。江苏中清光伏的“农光互补”场景里,光伏板下种植农作物、板上发电创造收益,“光伏+农业”从概念落地为成熟商业模式;

绿色基因再造赋予可持续生命力。徐钢集团的1280立方米高炉配套步进式烧结机技改项目,使吨烧结矿能源消耗降低18%左右,东部原油储运的能源管控平台让7000多公里输油管道能耗同比下降41.73%,将“绿色发展”刻进产业基因。

场景创新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产业潜力的重新发掘。当780个“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覆盖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当240个技改项目与500个数字化转型项目梯次推进,这些曾经的“工业脊梁”正在场景创新中破茧成蝶,以更智能、更绿色、更具竞争力的姿态,续写着老工业基地的新传奇。

场景驱动:

新兴集群拔节成“林”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而场景创新则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场景创新的魔力,首先在于打破“创新孤岛”,织就协同网络。

徐州经开区在电子信息材料端、设备端、封测端及应用端等环节不断突破,产业集聚态势明显;铜山区则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半导体装备、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集中发力,汇聚了国内晶体领域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要素……

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元的技术支持,吸引了更多上下游企业纷纷落户徐州,形成了“创新共同体”,让产业集群拔节生长的土壤更加肥沃。

同时,徐州还积极拓展区域合作,通过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10市场景标准互认机制,推动场景成为区域产业生态“共生林”。

当然,场景创新让新兴产业集群生长得更茁壮,还离不开政策与资本的加持。

去年,徐州推出“设备担”政策,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3年期设备升级贷款,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今年,主城区新兴产业基金更是在66天内便完成对亿威航空的首笔2000万元投资,极大地加速了企业的创新进程;淮海数据交易平台完善的数据确权机制,让场景产生的数据要素成为产业增值的新引擎,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用场景串联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

细观徐州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长之路,不难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协同场景、“边用边改”的验证场景和“跨区互通”的辐射场景持续涌现,徐州的新兴产业集群正以“成林之势”,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为徐州构筑面向未来的产业竞争优势注入澎湃力量。

场景谋局:

未来产业筑巢引“凤”

不断创新的场景也为徐州发展未来产业带来了便利。

近年来,徐州以“5+2+X”未来产业体系为框架,将场景创新作为孵化未来产业的“培养皿”,让深地空间利用、氢能、人工智能等“幼苗”加速成长,彰显出老工业基地向未来产业高地跃迁的战略定力。

场景创新为未来产业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通道。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藏于卧牛山地下100多米处,这个全球最大的深地实验室不仅是科研平台,更搭建了集深地探测、装备制造和空间利用的全链条场景验证基地。

“以场景带技术、以技术育产业”的模式,不仅印证了未来产业“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生长规律,更以多技术融合场景拓宽了未来产业的边界。

在徐州,无人机穿梭于城乡,在物流配送、环境监测、低空文旅等多元场景中大显身手,助力低空经济的发展。这只是徐州发展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

未来产业的突破往往不在单一技术,而在技术与场景的化学反应中,场景生态的构建更让“筑巢引凤”有了坚实支撑。徐州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的场景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基金、概念验证中心等要素,降低未来产业的创新门槛。

以“未来产业”擘画产业未来,徐州将场景打造为聚合技术、资本、人才的强力平台,加速推动未来产业“规划图”向“实景图”转化。

如今,随着200个以上的场景机会逐步释放,“场景出题、创新破题、产业答题”的模式,正让徐州以场景创新为纽带,织就更开放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不断跃升,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续写更多从“跟跑”到“领跑”的新故事。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