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明慧
7月的铜山区大彭镇桂发家庭农场内,热浪在钢架大棚上蒸腾出氤氲的波纹。农场主杨国强弯腰拨开哈密瓜藤蔓,军旅生涯锻造的挺拔身姿,如今在50亩农场里勾勒出新时代农民的剪影。
“今年哈密瓜种了2个棚,亩产10000斤左右,采摘加批发,价格卖到每斤2元钱,粗算下来,这一季哈密瓜的毛收入在5万元左右。”站在田头,杨国强告诉记者,闷完棚,8、9月份定植草莓,“准备种15个棚,中间再穿插种植圣女果、黄瓜等,再拼一年好收成。”
返乡10年,这个曾扛过钢枪的退伍军人,在周棚村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场农业现代化“巷战”——从4亩露天菜地到18栋温室大棚,从年入5万元到创收140万元,钢架大棚折射的光斑里,藏着一代“新农人”的突围密码——有闯劲、有知识的年轻人在“麦田”里的青春远征,充满激情和力量,带来“改天换地”的变化。
今年刚30岁的杨国强,如今在邻里乡亲眼里,是带头致富的成功人士。可10年前,杨国强刚从唐山武警部队退伍回家时,村民们可并不这么想。
“别家的孩子,都是去城里闯,这小子咋又从城里回村了,能有啥出息?”不光村民们这么想,杨国强的父母也把他“往外赶”,希望他去村外的世界拼搏人生路。
其实返村创业是杨国强早就规划好的未来人生路,“退伍前,战友们问我将来准备干点啥,那时候,我就盘算好了,回家种地,种出点名堂来。”
2015年,杨国强正式退伍。那时,家里包了4亩地,露天种植包菜、白菜、西瓜等品种。一年收入差不多在四五万元。
返乡头年,杨国强就搞大动作。那一年,刚考完驾照的杨国强和战友两个人,彼此壮胆,一路高速,奔砀山学技术。“快到的时候,没油了,只能一人把方向,一人推着往前走,快下高速的时候才等到救援。”提起那段经历,杨国强仍记忆犹新。
投资5万元,用学来的技术,建了两排4栋大棚。可来年的一场暴雪,压垮了大棚。但庆幸的是,挫折并没有压垮年轻人的梦想。
“原先的棚,是3米的竹竿棚,2016年,我们又重建了3个跨度10米的钢架大棚,还是种原先的品种,产量和品质上来了,算是把头年塌棚的损失弥补了回来。”杨国强告诉记者,出师不利没有让自己气馁,“没想过逃避或是放弃,只想怎么把困难克服过去,把事做好,把地种好,把日子越过越好。”
2017年,杨国强又包了一片地,把种植规模从原先的4亩扩大到50亩,投资40万元,新建了2栋高标准温室大棚。
“那一年,利用秋天不用卡棚,我家种了50亩菜花,正好赶上了好行情,一斤批发价卖到了两三元钱,一茬菜就挣了十几万元。挣来的钱,再加上跟亲戚朋友借,七拼八凑总算凑齐了投资建大棚的钱。”杨国强告诉记者。
大棚“鸟枪变炮”,再种常规的果蔬品种,着实浪费,杨国强寻思,改变种植品种,把返乡创业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
“刚返乡创业时,想让村里人认可,我在地里拔了一年草,人晒得黝黑,但大家对我的看法变化不大,还是觉得年轻人回到田头没出息。后来,想明白了,只有干出了成绩,带头致富,村里人才能认可年轻人投身田头的创业梦想,才能看到田野里蕴藏着无限的希望。”杨国强说。
2019年,杨国强转换“赛道”,从种普通的蔬菜瓜果品种,转种草莓。
第一年种草莓,杨国强再次经历“滑铁卢”。
因为缺乏种植经验,购买的草莓苗定植后不久便遭遇大雨,出现传染性病虫害,栽下的苗子也基本上全毁了。
“出现问题,干着急没用,只能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把损失降到最低。”杨国强告诉记者。
将患病的草莓苗应拔尽拔,又从山东临沂高价购买了带土培植的草莓苗。杨国强的头茬草莓比别家定植的晚了一个月,这一季15个棚草莓的种植成本划到了20万元,交了一笔昂贵的入门“学费”。
为了今后少交“学费”,杨国强沉下心来钻研种植技术,“去外地的种植基地跟老师傅学 ,在网上找资料学,参加镇里组织的培训班,去扬州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跟专家学,基本上是走到哪儿学到哪儿。”杨国强告诉记者,自己大棚里用的肥料,全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选配成分的有机肥,主要是羊粪、牛粪、固渣等,用绿色种植的方式,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
种草莓、种圣女果、种甜瓜,杨国强的大棚里种的品种越来越多,小伙子索性建起了桂发家庭农场,继续建大棚,在种植之余,还搞起了采摘,又多了一笔田头的收益。
10年的返乡创业路,杨国强走得一波三折。面对挫折和困难,杨国强将之变成了经验和财富,而不是创业路上的“拦路虎”。
“有梦就去闯,乡村是能承载梦想和希望的田野。”新一代农民,如今正在重写“土里刨食”的定义。这些“农田特种兵”正在用行动证明:黑土地里长出的不只有庄稼,还能孕育比都市更辽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