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二俊 梁梦雨 实习生 庞羽含 姚頔远
恩华药业稳居国内中枢神经药物领军地位;复星万邦推出基因治疗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及生物药产品;江苏好欣晴移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融资数亿元,开展“AI+心理”医疗健康新布局……今年以来,徐州经开区医药健康产业捷报频传,不断涌现的发展成果,正是产业攀高逐新的鲜活注脚。
医药健康及医疗器械产业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也是徐州经开区“2+3”现代化产业体系里的重要一环。目前,该集群已经集聚行业上中下游企业,在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心理健康、细胞基因等领域优势明显,跑出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加速度”。
小众,见锋芒
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医药健康这一细分赛道中,徐州经开区正展现出非凡潜力。
走进恩华药业总部,“奋斗5年,值了!”的感慨犹在耳畔。项目组组长周英珍团队从仅有的3GB英文资料起步,将“欧立罗”从纸面推入临床,最终以填补国内镇痛机制空白的姿态纳入医保。这不仅是企业研发的里程碑,更是经开区药企向创新转型的缩影。
作为国内唯一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制药企业,恩华的突围依托战略转向:2018年起确立“创仿并重”,在苏州、上海设立创新药研发中心,中枢神经领域布局80余项研发管线。阿尔茨海默症新药Protollin鼻喷剂已挺进临床Ⅱa期,背后是2023年研发投入6.14亿元、占营收超10%的强力支撑。
同在徐州经开区的万邦医药,则锚定“四高一抗”赛道开辟新版图。作为国内最大的动物源提取胰岛素生产企业之一,万邦医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创新药为主导,生物药、化药、中药并举,其自主研发的抗实体瘤新药VT-101注射液实现中美双报IND获批,向晚期头颈部鳞癌等顽疾发起挑战。
在复星医药集团的支持下,万邦加速产业链延伸——徐州基地与新沂生产线总投资达11亿元,逐步将中外新药上市时差压缩至半年。
目前,恩华的中枢神经药物、万邦的胰岛素等30多个产品已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从“仿制跟跑”到“创新领跑”,徐州经开区龙头企业正重塑产业竞争力。
这些创新成果,恰似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徐州经开区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它们从细分领域出发,却凭借卓越的实力和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为徐州经开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徐州经开区医药健康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3%。今年上半年,徐州经开区医药健康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技术,见真章
产业竞发的背后,是创新的加速度。
在医药健康企业看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突破的核心关键。
在细胞治疗领域,其授权专利“一种靶向B7H3共表达IL-21的全人源嵌合抗原受体、iNKT细胞及其用途”,荣获中国专利银奖。这是徐州医科大学首次荣获该奖项,标志着该校在细胞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力获得国家级认可。该成果攻克细胞治疗领域“卡脖子”难题,实现通用型CAR-T的技术突破,可使量产成本降低90%。
在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创新如火如荼。位于徐州经开区的徐州市科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经过4年多的技术攻关,其自主研发的皮肤设备近日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证。
“它没有辐射,是利用830nm的近红外激光在不同皮肤深度进行层析扫描,从而实现光学断层扫描,连细胞膜都能清晰看到。”科诺医疗项目经理杨旭说。
面对国外技术垄断,企业研发团队迎难而上,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率先实现在体反射式共聚焦技术的国产化替代和产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还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让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相结合,加速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进程。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徐州经开区的医药健康企业从未停止脚步,通过持续技术攻关,开发更具疗效、更安全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为自身赢得优势,也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生态,见先机
良好的生态是徐州经开区医药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在这里,政策、人才、营商环境共同发力,为医药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埋好伏笔。
在政策方面,徐州经开区打出了一套针对性强、力度大的“组合拳”。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徐州经开区充分发挥本地教育资源优势,与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深度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住房补贴、科研资金等一揽子举措,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营商环境的优化,更是让企业感受到了“经开区速度”和“经开区温度”。从项目审批到企业运营,徐州经开区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多亏金山桥街道牵线搭桥,新项目才能落地,现在我们已着手开展规划设计了!”大为医疗(江苏)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盛亚楠说道。去年8月,企业需扩建产线,街道助企专员多次协调,今年2月双方签订转让协议。
目前,大为医疗已完成产权变更登记并启动新产线规划建设,建立公司首个智能医疗器械生产基地,2026年初投产后产值可达到3亿元。
从“被看见”到“被看好”,从“初露锋芒”到“未来可期”,徐州经开区以实力作答,在医药健康这片蓝海中,不仅看见了机遇,更预见了未来。如今,这片沃土之上,医药健康产业正拔节生长,向着更高处延伸,长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