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日报记者 闫昌 徐州日报记者 彭家一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携手山西大同、安徽合肥、贵州贵阳、山东青岛、甘肃天水、湖北咸宁等六座城市主流媒体共同开展“一万平方公里看中国”七省联动融媒体行动,以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标尺,见证中国的发展脉动。今天,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1.41万平方公里的山西大同,解码这座古城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奏响产业变革的新旋律。
北魏平城四海融,长留汉韵与胡风。翻开历史的卷轴,云中大同跃然纸上。
这里曾经是“北方锁钥”,战马的铁蹄不止一次踏过这片晋、冀、蒙咽喉要道;北魏鲜卑族一凿一凿敲出来的云冈大佛,慈祥地凝望着尘世的纷纷扰扰……时间老人好像偏爱这片土地,将半部民族融合史都留在了这里。
大同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种答案。不论是雕塑之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还是能源之城、文旅之城、算力之城,它的底色永远是改革。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再到今天的转型发展,图变求新的基因深深地镌刻在这里,也正是这份执着,大同才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黑金焕新 能源之城启新程
提及大同,煤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标签。
“点亮全国一半灯,暖热华北一半炕”“全国煤炭看山西,山西煤炭看大同”,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生动展现了“中国煤都”的资源禀赋,更彰显出大同在能源保供中肩负的重大责任与使命担当。
“一煤独大”的困境曾经让大同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同在思考。
转型!转型!转型!
振聋发聩的声音响彻云中大地。挖了“一辈子”煤的大同,开始成为山西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尖兵。
7月5日,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智能化调度中心,智能视频AI预警系统正在利用智能视频分析、远程视频诊断等技术,对井下人员、设备以及环境进行24小时360度全覆盖监测。
“窥一隅而知全貌”。目前大同市共建成智能化煤矿12座,智能化煤矿产能达到8040万吨/年,其中晋能控股煤业的塔山、同忻2座煤矿被评定为国家首批智能化建设示范煤矿。
大同市还持续深耕新能源产业,截至今年5月,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超1000万千瓦,位列山西省“第一方阵”,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56%以上,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达589万千瓦。
时间的书页次第展开,发展的篇章不断翻新。37个风电光伏项目、14个储能项目、海博夏初二期、阳光电源二期……在这片孕育过“煤都之光”的土地上,正在以实干作答,用一个个重大项目,书写着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智算赋能 算力之城拓未来
当代表未来的“算力”,与大同深厚的历史底蕴相遇,一场关于城市能级跃升的变革,正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悄然发生。
7月3日,山西中联联志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阳高服务器智能智造生产基地车间,几名身穿天蓝色防静电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组装并加载测试服务器。该项目可为用户提供高性能、柔性化服务器定制,以及高可靠测试、智能化运维、制造维修等一体化服务。
这座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之笔书写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答卷”。从2018年首次引进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项目开始,先后开工建设了阳高中联、京东(灵丘)、抖音火山云、秦云超级能源综合体等项目,聚集了中联、华为、抖音等多家头部企业。
截至2024年底,大同市累计投运服务器68.2万台,年用电量突破43亿千瓦时,已初步形成通用算力与智能算力相结合的产业布局。
2024年大同算力产业的成绩也频频“出圈”:成功入选承担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任务名单;在算力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荣获“绿色算力先锋”优秀案例;“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打造全国数据‘算力之城’”入选2024年度地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从“煤都”到“新能源之都”,从“输煤炭、输电力”到“输数据、输算力”,大同正积极扭转“卖炭翁”角色,凭借资源禀赋,变“瓦特”为“比特”,让大同成为名副其实的“算力之城”。
文脉赓续 文化之城绽华彩
高山千仞耸云冈,石窟雕塑古风光。1500年前,昙曜法师向工匠们讲述佛陀的故事。如今,游客们又在这里讲述他的故事,仿佛千年时光都在一瞬间凝固起来。
回想过往,随着大同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距离云冈石窟350米的109国道云冈段车流量与日俱增,大吨位煤车超载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粉尘和废气污染十分严重,裸露在外的佛像,身上均是厚厚的煤灰。
如何保护这份历史遗产?如何让大佛脱下“黑袈裟”?这个时候,改革的声音再次回响在耳边。
“3年保护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保护工程先后实施,云冈石窟的面貌焕然一新,重现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人间胜景。
岁月从不败古城,历尽沧桑始见真。
从时间的纵轴来看,纵贯2300年的文明史中,汉族及契丹、女真、蒙古等数十个民族的文化,均在大同这块土地上留下辉煌灿烂的文化。
从空间的横轴来看,人类文明瑰宝云冈石窟,中华五岳之北岳恒山及世界奇险建筑悬空寺,这股文化的力量已深刻改变着这座历史名城的风貌与气质。
晨雾中的华严寺飞檐挑破云霭,暮色里的古城墙砖石诉说沧桑。这座浸染着千年历史烟云的塞外名城,正以文化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新时代铺展一幅古今辉映的壮美画卷。
黄花耕新 沃野兴农绘丰景
农业赛道上,大同也没有落下步子。
小黄花,大产业。目前,全市黄花种植面积达26万亩,位居全国黄花主产区之首。
作为大同黄花主产区的云州区,目前黄花种植面积达17.02万亩,共有1个2万亩片区、8个万亩片区。
在全产业链的带动下,该区培育出宜发同城、大同三利等黄花加工及商贸企业41个,建设了云州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忘忧园(忘忧农场)、云州电商产业园等。
大同深耕农业赛道,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特”“优”农业,锚定“6+2”农业产业布局,聚力打造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黄花产品远销海外……
如今的大同,大为不同,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大西高铁全线贯通、大同云冈国际机场航线日渐丰富;连续几年在全省地级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名列前茅,市民迎来“大同蓝”;转型攻坚号角嘹亮,绿色发展路径清晰。
耕耘于希望,收获于努力。曾经的重工业城市,如今产业结构越来越“新”,新能源、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从“一煤独大”到多元发展,古都大同持续推动全方位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个崭新的大同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