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锋
周启邦,江苏省徐州人,1917年出生。外祖父韩元方,是晚清文举,思想进步,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与举办过徐州最早的学堂。母亲韩夏英,思想解放,举办过徐州最早的女子学堂。其父周风沼,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在家庭的影响下,周启邦从小萌生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其表姐徐慎芝和表姐夫李明都是早期的共产党人,对周启邦走上革命道路产生很大影响。
1935年,周启邦从徐州中学毕业后,投考上海铁路候补人员训练班,随后做了两年的铁路小职员。其间,周启邦和一些思想进步的同事一道,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暗中帮助中共地下党员开展秘密工作。“八·一三”淞沪会战,他积极为前方将士运送弹药,参与救护伤员。“淞沪会战”失利后,周启邦弃职回乡。1937年初冬,周启邦参加八路军山西临汾学兵队。1938年2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3月,周启邦随彭雪枫来到河南确山八路军竹沟留守处工作,任政治教员。是年冬,彭雪枫派周启邦前往确山县,做绿林武装“安段二团”收编争取工作。他耐心细致宣传党的抗战主张,使这支绿林武装队伍汇入抗日洪流,成为八路军的一支劲旅。1938年冬,周启邦又收容改造了散漫的“李子安大队”一个营的农民武装,并任该营政治委员。1940年春,已经东进豫皖苏地区的周启邦再次奉彭雪枫命令,前往改造新四军游击支队三总队8团。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受官兵爱戴,被任命为8团政委,并率部东进开辟商丘、亳县、永城抗日敌后根据地。这年夏天,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32团,周启邦任团政治委员,之后一直随彭雪枫转战于淮北大地。
1941年5月,新四军四师主力转移至皖东北,彭雪枫委派周启邦率领一个连、一部电台与宿东独立团汇合,坚持宿东游击战争。8月,四师政治部警卫连、32团4连、宿东独立团合编为四师宿东游击支队,周启邦任支队政委,后兼任支队长。宿东游击支队在敌人眼皮下活动,昼伏夜出,寻机打击敌人。一年多时间,周启邦以病弱之躯率一个团的游击战士,艰难地支撑起宿东危局,几乎无日不闻枪声,无夜不行动。
1942年3月,周启邦受命策应新四军九旅部队开辟灵北,率部深入宿东股北区,取得一次又一次战斗胜利。4月23日晨,周启邦率部进入灵南大山区倪圩子、大小王庄一带。驻固镇的日军得到消息,纠集沱河集伪军约300百多人,乘汽车分三路直扑倪圩子。激战中,断后的周启邦和参谋邓伦及警卫员3人利用地形且战且退。见情况越来越危急,邓伦和警卫员多次请求周启邦骑马先走,都被他断然拒绝:“我理解你们,但我是共产党员,只要同志们安全撤离,我就满足了。”3人在王庙村(今固镇仲兴乡)的枣林中与日伪军激战,遭到敌人猛烈的火力攻击,全部壮烈牺牲。
彭雪枫亲笔写了悼词:“大山永在,沱水长流,启邦同志精神永远不死!”张震、萧望东、孔石泉、陈其五等分别写了祭诗、祭词、纪念文章。
1985年3月,张爱萍亲笔写了“新四军四师宿东游击支队政委周启邦烈士之基”的碑文。周启邦烈士遗骨移葬于固镇县烈士陵园,永远长眠于他战斗过的土地。
(作者系徐州市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