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1

生生不息敢争先 ——解码沛县籍企业家的“长青密码”系列报道(三) 徐州日报 | 2025-07-11 

本报记者 胡劲松 于龙 李薇薇 通讯员 李辉

建设一流企业,离不开秉持匠心,在行业内久久为功深耕细作——沛县企业家深谙此道,他们聚焦主业,以恒心坚守优势领域,凭匠心打磨产品,在传承中精进技艺,以 “产品卓越、品牌卓著” 为追求,在各自领域向一流企业奋进。

6月25日下午,从金虹钢铁厂区出发,穿过几片农田,江苏恒润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润高新)的智能玻璃大棚里又是另一番火热景象。

六月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下,辣椒田内,一个个火红而硕大的辣椒坠在枝头。“90后”掌门人卢鹏蹲在试验田埂上,指尖轻触饱满的辣椒:“这是‘镇研红30号’,抗病性强、色价高,这两天就能采收,看样子又是个丰收年。”

这片生机勃勃的辣椒田,默默地讲述着恒润高新跨越半世纪深耕辣椒制种、致富乡邻的故事。

“早起四点半,一天找三遍,中午要休息,下午干到看不见。”这是恒润高新第一代创始人卢本欣创作的授粉要诀歌。

起早贪黑,筚路蓝缕,埋头苦干,这是沛县籍企业家在企业初创时期的真实写照。

1972年,卢鹏的爷爷卢本欣捧着省农科院的辣椒种子,在村里挨家挨户动员试种。“种坏了咋办”“卖不出去难道吃辣椒”质疑声中,只有3户乡亲愿意拿出1.5亩“保命田”,跟着他“赌”一把。就是这1.5亩地,播下了沛县辣椒产业的第一粒种子。

1982年,卢鹏的父亲卢海林接过接力棒,成立沛县辣椒研究所,培育出“沛椒1号”和“沛椒2号”,让辣椒种源在沛县扎下了根;2004年,卢海林建起50亩科技园,“镇研”系列品种开始走向全国;2019年,院士工作站挂牌,年轻的卢鹏带着团队攻克分子育种技术,建成零下18℃的种质资源库,1682份“辣椒基因”在这里沉睡、苏醒、焕发生机。

“爷爷用1.5亩地让乡亲们吃饱饭,父亲带大家挣到万元、几十万元,到了我这代,就得把中国辣椒种源牢牢攥在咱自己手里。”站在4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中心前,卢鹏的目光望向连片的辣椒田。如今的敬安镇,辣椒制种面积已达1.8万亩,产值突破8亿元,辐射4省8市,3000余种植户、5万从业人员跟着这个“火红产业”富了起来。

同样,在沛县经济开发区的纺织车间,孟凡文与誉之源纺织的故事,也写满 “坚守品质、代代接力” 的传承密码。

“我的母亲是纺织女工,还是省劳模,她总说产品的品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和做人一样重要。” 孟凡文望着车间里运转的紧密赛络纺设备,指尖划过刚下线的纱线,“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2002 年企业改制后,他带着母亲的教诲创业,先后成立4家纺织企业,始终围绕市场做升级,把 “产品不能有瑕疵,瑕疵不能出车间” 刻在质检室的墙上。

在誉之源纺织15000平方米的厂房里,3万锭紧密赛络纺、6台(套)日本村田涡流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高速运转,每天产出人造棉、莱赛尔等高档纱线20余吨。

“每根纱线都要过‘三关’:原料检测、过程抽样、成品复检。” 孟凡文指着检测报告,“今天刚抽检完 300 个样本,合格率 100%。” 这份严苛,让企业年产能达 8000 余吨,销售收入 1.5 亿元,利润率稳定在 12%,与南通象恒纤维等上下游企业建立起稳固合作。

更让孟凡文欣慰的是,1992年出生的儿子孟牧燃已能独当一面。“年轻人有新想法,该让他们闯一闯。” 他笑着说。孟牧燃在南方跑客户时发现竹节纱受到市场青睐,回来建议调整产品结构,如今这项创新已为企业带来可观利润。从母亲的劳模精神到孟凡文的品质坚守,再到孟牧燃的市场敏锐,纺织业的匠心在三代人间流转。

如今,从卢本欣的辣椒红,到孟凡文的纱线白,都成为各自行业内亮丽的色彩;当卢鹏的种质库孕育新苗,孟牧燃的竹节纱奔向市场——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三代人凝聚匠心的开拓,在时光中结出累累硕果。

守的是初心,传的是匠心,争的是行业领先。沛县本土企业家的“长青密码”,不仅在风口浪尖的竞逐中,更在久久为功的精进和代代相传的坚守中,正是这种精神让沛县的产业发展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澎湃动力!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