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8

云龙奇石瓷画 一石一瓷间遇见山水 徐州日报 | 2025-07-09 

本报记者 李莎莎 实习生 王昱然

云龙奇石瓷画

作为云龙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龙奇石瓷画的核心在于巧妙融合天然奇石的自然形态、纹理与手工瓷画的精湛技艺。创作上以传统国画技法为根基,注重画面层次感与色彩搭配,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既尊重和凸显奇石的天成之美,又赋予其深刻艺术内涵,每一件作品都是自然与人文结晶。

说起山水国画,你会联想到怎样的画面?是墨色晕染于宣纸,或是笔意流淌于绢帛?传统山水画,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勾勒着心中的丘壑。

而杨增超打破了这方寸间的界限。他不仅将灵动的山水绘于莹润的瓷器之上,还精心遴选自然奇石,依其天然形态与肌理,巧妙镶嵌于瓷面。于是,素雅的瓷盘不再仅是画布,更化身为承载立体山水的独特舞台。一幅幅“一盘一景”的作品跃然而出,平面的笔意诗情与立体的自然造化浑然一体,这便是他独创的云龙奇石瓷画,在载体与维度上完成了双重突破,让山水之美拥有了可触可感的生命力与令人惊喜的观赏意趣。

跨界 为热爱勇拓新途

走进杨增超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一方微缩的山水天地。阳光从斑驳的窗棂间洒落,形态各异的奇石静静陈列,仿佛凝固了千岩万壑的魂魄,在寂静中诉说着永恒。

“一开始只是业余爱好,后面实在是喜爱得紧,索性就转行全身心投入了。”提及与奇石瓷画的机缘,杨增超语气中沉淀着一种纯粹而深沉的感慨。

1990年,受周围亲友的影响,21岁的杨增超一毕业就投身到装修行业,经营起自己的装修公司。凭借过人的努力与天赋,杨增超迅速崭露头角,曾经全省专业分第一的佳绩,更为其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根基。

然而,内心对文化艺术的挚爱,如同深埋的种子,悄然萌动生长。2014年,杨增超转身进入文化领域,去实现那些在心底萦绕已久的艺术梦想。

从装修行业到文化领域,是跨界,更是挑战。面对种种未知困难,杨增超凭借对美的执着追求与内心的热爱,在文化领域渐渐站稳了脚跟。他开始为博物馆创作壁画,笔触流淌间构筑心中的理想世界。后来,他加入徐州市青年艺术家协会并担任艺术顾问,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默默前行。

“我一直都喜欢石头,可传统赏石体量庞大,不易挪动。我就琢磨着,能否给它们新的生命。”创业初期,杨增超便对石头怀有深切的迷恋,不断思索如何创新。

那些形态各异、纹理独特的石头,激起了杨增超无尽的创作灵感。他将自己在绘画、空间设计等领域积累的经验与对石头的痴迷相融合,最终探索出“云龙奇石瓷画”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他巧妙地将盆景的意境、赏石的审美、瓷器绘画的技艺与观赏石的天然形态熔于一炉,赋予顽石全新的生命维度与艺术高度。

在杨增超眼中,每一块石头都不再是沉默的矿物,而是一个饱含隐秘语言、亟待唤醒的艺术生命体。他俯身倾听石头所传达的独特“语言”,如同与自然对话的诗人一样。随后,他以画笔为媒介,使石头的天然气质在瓷面上获得升华与延展。

放下安逸的生活,只为心中那股不灭的热爱。杨增超的跨界,并非一次职业的简单更迭,而是一场听从内心召唤的奔赴。他最终在石头与瓷画的边界,开凿出属于自己艺术表达的活水源头。这活水,源于对自然造物的敬畏,源于对传统审美的再造,更源于一种深植内心的力量。

创新 以匠心雕琢新境

云龙奇石瓷画的创作过程,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艺术之旅。

案桌前,杨增超正凝神审视一块刚从宣城运来的石头,这块只有鹌鹑蛋大小的石头是他在偌大的石场上苦寻一周的成果。只见他目光灼灼,指尖轻抚石面,仿佛在倾听岩石深处岁月的低语。

“没有人做过这个事情,那就靠自己摸索!”回忆奇石瓷画的初创岁月,杨增超的声音里,充满着拓荒者的孤勇与匠人的笃定。

创作的起点,是与石头的对话。一块理想的石头,是自然与构思碰撞的火花。为了寻觅形态、纹理、气韵皆合的“知己”,杨增超的足迹遍布全国石场。

“你在选择石头的同时,大脑就要构出一幅完整的瓷画景致。”杨增超的这份挑剔,让他一度被石场老板“嫌弃”,“最后老板都烦了,让我必须买石头才能去选。”至今,他仍保持着每周外出寻石的习惯。

但寻得合适的奇石,仅仅是挑战的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让山水画、瓷盘、奇石融为一体,让作品得以长久保存。

“最初选用传统国画颜料,画作经不起水洗,轻轻一抹便前功尽弃。”面对挫折,杨增超没有退缩。他四处搜寻资料,遍访名师,埋头于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开始,光是试验的光盘就扔了一百多个,总达不到预期。”

上百次的失败,是通往成功的阶梯。终于,在景德镇古老窑火的智慧里,杨增超找到了能与瓷盘在烈焰中完美共生的特殊颜料和工艺。

随手拿起案桌上的一件作品,仔细欣赏,高温的洗礼,让颜料深深沁入,焕发出宝石般温润而持久的光泽,奇石与瓷画结为永恒的艺术同盟。它们共同诉说的,不仅是一幅微缩的山水,更是一个匠人以热爱为灯,以执着为刃,在无人走过的荆棘路上披荆斩棘,最终让沉默的顽石与洁白的瓷盘,在烈火与匠心的共同熔铸下,共舞成永恒艺术的故事。

如今,这份独特的“奇石瓷画”艺术,以其不可复制的魅力,赢得了海内外众多知音的青睐,作品更是远渡重洋,成为传递东方美学的新载体。

回望这条创新之路,从寻觅奇石的执着、百次实验的坚持,到淬火瞬间的精准把控,每一步的跨越,都铭刻着匠心的烙印;每一次的突破,都源自那份极致的专注。这由匠心之火点燃的创新光芒,照亮的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崭新天地,更是那份足以熔铸顽石、跨越重洋的热爱之重。

传承 让非遗薪火绵延

一门技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独创时的惊艳,更在于流传时的绵延。作为云龙奇石瓷画的开创者,杨增超深知自己肩上扛着的,是让这门融合了赏石文化、瓷艺精髓与山水意境的非遗技艺扎根生长的责任。

传承之路,从来不是坦途。既需懂石料鉴别,又要通瓷面绘画,还要有空间构图的巧思,云龙奇石瓷画这门技艺对创作者有着很高的综合要求。

“选石头要靠眼缘,画瓷盘要凭功底,嵌合时更得讲究工艺与匠心的平衡。”杨增超坦言,培养一名能独立创作的传承人,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的系统打磨。

为了让技艺“活”下去、“火”起来,杨增超摸索出一套“阶梯式传承法”。先从兴趣培养入手,在社区、学校开设公益体验课,让普通人通过触摸石料、简单勾勒感受魅力;再从爱好者中选拔有潜力者,进行基础培训;最后对其中的佼佼者进行一对一的创作指导,传授“听石语、顺石势”的技艺核心。

与此同时,现代传播手段成了杨增超拓宽传承路径的助力。在微信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杨增超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作品介绍以及艺术感悟,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关注。许多年轻人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到了云龙奇石瓷画,对这门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年轻网友留言:“原来石头会说话,国画能立体,这才是传统艺术该有的样子。”

线下的交流同样不辍。从徐州文化博览会的主场展示,到上海世博会的非遗展演,再到走进高校举办相关讲座,杨增超带着作品走遍大江南北。在一次进校园活动中,一名美术专业学生被其作品打动,当场说道:“老师,我想把这种美融入插画创作里。”这样的瞬间,总让杨增超倍感欣慰。

杨增超始终坚守“开放传承”的理念,将创作中摸索出的颜料配比、嵌合技法整理成笔记,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前来求教的人。“技艺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让更多人站在这门技艺的肩膀上创新,它才不会僵化。”他笑着说。如今,他的学员中既有专攻传统山水的画家,也有从事现代设计的年轻人,不同背景的创作者正为这门技艺注入多元活力。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像老树上发新芽,既要守住“尊重自然、融合传统”的根,也要允许新的表达在枝干上生长。杨增超完成的不仅是个人艺术生涯的延伸,更是一场对文化责任的践行。当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指尖开始触摸石料、提笔描绘山水时,这门诞生于徐州的艺术,正从杨增超的工作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受访人

杨增超,云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龙奇石瓷画代表性传承人,其艺术实践深刻推动了云龙奇石瓷画技艺的发展。他创造性地融合石头的天然肌理与釉上彩装饰技法,开创独具特色的立体山水画风格。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