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穿越时光的热望 徐州日报 | 2025-07-09 

本报记者 郭明婧

“1982年的省级足球比赛,徐州是冠军!”近日,随着一条短视频的走红,一份沉寂了40多年的荣誉掀开了一段关于徐州足球的荣耀记忆。

红黄相间的绶带略带毛边,金属奖牌磨出温润光泽。视频中,1982年江苏省第十届运动会足球“第一名”的金牌、烫金的嘉奖证书,仿佛聚拢一束从时光深处透出的微光,意外照进当下关于“苏超”热火朝天的讨论中,揭开了一段关于信念与城市荣光的尘封往事。

一场赛:120分钟的激烈鏖战

“这是我们的领队荣指导,这是前锋王学武,这是丁平……”66岁的王坚指着庆功合照上的人物一一介绍。

黑白照片已经微微泛黄,照片里意气风发的足球队队长,如今虽已鬓发染霜,身体却依然健朗。他用中气十足的声音,将那段记忆娓娓道来。

1981年,刚刚从部队退伍参加工作的王坚,凭借曾在徐州市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接受足球训练的功底,被选拔进入徐州市足球队。他和其余19名队员,将代表徐州参加次年举办的江苏省第十届运动会足球项目的比赛。

“那时候,我们还一起先去西安参加了赛前集训呢!和今年的‘苏超’一样,徐州队都曾在异地‘取经’。”王坚笑着说。

经过10个月左右的备赛和为期近1个月的赛前集训,出征的号角吹响,一场关于城市荣耀的比赛一触即发。

王坚回忆,当年的比赛一共有11支城市队和1支高校队参赛。12支队伍分为两组分别参加东台赛区和建湖赛区的小组赛,根据积分排名每组前3名进入决赛,最终角逐前三甲。

“穿上徐州队的队服,就代表了徐州,自然而然就有了城市荣誉感!”带着这样的信念,队员们在20天的赛程中始终奋力拼搏,最终实现了从无败绩的“赛场神话”。

“小组赛时,徐州队与夺冠热门南京队狭路相逢的那场比赛确实很激烈!”回忆起最难忘的一场比赛,王坚的话语中仍然难掩兴奋,“徐州队的实力不弱,但如果只看纸面成绩,和职业球员数量更多的南京队相比还是略有差距的。”

经过90分钟激战,1:1的比分未分胜负。按照当时的比赛规定,每场比赛必须决出胜负。半小时的加时赛中,双方球员的腿脚已如灌铅般沉重,最终进入了点球大战一决高下。

“一共罚13个球,我们进了11个。”在王坚的回忆中,连场边记分员的手都在颤抖,空气绷紧如弦,每一脚都扣人心弦。最终比分以12:11宣告了徐州队的胜利。

为了城市荣誉绝不退缩!徐州队队员们正是带着这样的士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将冠军奖牌收入囊中。

一群人:血性浇筑的冠军之师

“拼!为了徐州荣耀,就得豁出命去拼!”王坚的吼声仿佛穿透40年时光,至今铮铮作响。1982年这支冠军队伍的灵魂,正源自北方汉子的血性与对城市荣光的执念。

当时的球队队员构成和今天的“苏超”参赛队同样带有“草根”属性——最大的队员30多岁,最小的队员仅18岁;队员中有退役军人、体校学生、企业职工……大家各自都有本职工作,只能在工作之余加紧训练。

王坚的“拼命三郎”的作风也感染了全队。军营的历练和在部队服役时参加全军五项球类比赛的经历,铸就了他“每球必争,寸土不让”的“硬骨头”。

“一场比赛的胜利不在于某一个人,每一个队员都至关重要。”王坚摩挲着泛黄的合影说。尽管身为队长,但王坚谦虚地认为,主力的身份只是提醒自己在赛场上更要竭尽全力。

前锋王学武和丁平都给王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只有20岁出头的他们属于年轻“小将”,体能优势让他们在场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说到此处,王坚提起了今年“苏超”徐州队的几名年轻队员:“就像那个连过5人的花姜敏,还有前两场有进球的乔宇,都是年少有为的球员啊!”

奇迹终在血汗中诞生。40多年前那支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队伍,竟横扫所有“该赢之战”,力克最强敌手,斩获冠军。一群“业余的人”,拼出了“专业的心”。

那是江苏省运动会足球项目最后一届以地级市划分参赛队伍,所以,当年徐州队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不分年龄段的地级市“身份”获得冠军。

奖牌可以蒙尘,年龄终会老去,但草根淬炼出的血性从未褪色。当新一代徐州球员在赛场上用汗水与奔跑掀起激情呐喊的声浪,那些沾着布屑的球鞋、结着盐霜的队服都化作满天星斗,照亮了一代代人奔跑的方向。

一种爱:四十年不熄的绿茵薪火

43年后,66岁的王坚仍守着电视追“苏超”。看着球员们在绿茵上驰骋的身影,他恍惚看见年轻时在赛场上奔跑的自己。

当年夺冠后,王坚没有再参加过其他足球赛,但和共同为徐州争夺荣誉的“老战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奖牌和老照片在短视频平台上意外走红后,那个名为“82年省运会冠军队”的微信群聊重新活跃起来。

“我们经常一起聚聚。”王坚翻出手机群聊页面展示着,“大家最近经常在群里一起分析‘苏超’呢!”王坚敏锐地指出了“苏超”火爆出圈的原因所在——各地青训体系完善让强弱差距弥合,胶着的比赛反而更具张力。

“一场比赛能在赛场内外都给大家带来欢乐,我想这才是‘苏超’的魅力、足球的魅力,更是江苏的魅力。”王坚笑着说。

“苏超”赛场之外,城市间的友好互动、热情往来,是刻在血脉中的基因。

王坚回忆道,当年徐州队赢下了一场比赛后,盐城当地一所中专学校的学生们特地在晚上跑到徐州队队员宿舍为他们庆祝。“学生们又是欢呼又是鼓励,说咱们徐州踢得好,这是很难得的情谊。”王坚说。

如今的“苏超”中,城市情谊有了新注脚。徐州主场球迷在赛后呐喊的“镇江你好”,泰州奥体中心现场解说员带领欢呼的“徐州队加油”,各个城市间在网络上的“情歌对唱”“家书互换”……这些细碎温暖,恰似当年徐州队球员宿舍摇曳的烛光,在短视频时代绽放成百万流量的花火。

王坚的记忆串起的,是关于足球、关于城市、关于荣耀的时代线索。如今,新一代徐州队队员在奥体中心带球突进,看台上震天的呐喊声里,依稀回荡着1982年的夏夜蝉鸣。

从泛黄奖状到电子记分牌,从少体校的煤渣跑道到专业球场灯光——四十年风云流转,徐州对足球的赤诚从未降温。王坚抚过奖牌背后模糊的“第一名”刻痕,褶皱纵横的手掌下,一座城的脉搏仍在为绿茵场而滚烫跳动。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