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菜看起来就让人很有食欲,新鲜得很!”徐州地铁自营特色食堂服务受到食客广泛赞誉,而这份新鲜与口碑的背后,正是每一份食材皆可溯源的底气。
近日,徐州地铁食材配送中心正高效运转,将田间新鲜采摘的优质农产品直送城市餐桌。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更以12小时锁鲜链路保障了食材的新鲜与安全,让市民的“菜篮子”更加丰盈,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村企直供”模式,是徐州地铁物业经营公司创新推出的助农扶贫重要举措,它让经济薄弱村的优质农产品走出了深闺,切实打通了农产品直供城市的“最后一公里”。
这其中,也包含徐州地铁物业公司采购管理员、邳州市车辐山镇明远村驻村第一书记韩硕倾注的心血与汗水。
“接到驻村任务时,我既兴奋又忐忑。”韩硕至今还记得2024年初到明远村时的心情,“兴奋的是能为乡村振兴做点实事,忐忑的是不知从何入手。”
作为熟悉城市“菜篮子”需求的徐州地铁物业人,他太清楚城市对“菜篮子”的迫切需求:安全、新鲜、健康,最好能追溯源头。
“有次碰到种大棚的王大叔,他捧着卖不出去的青椒直叹气:这菜在地里多新鲜,运到批发市场就蔫了,还被压价。”
这句抱怨却让韩硕心里一动:地铁物业有食堂、有超市、有食材配送中心,服务着庞大的消费群体;村里有好货,缺的是渠道。“能不能让村里的菜直接端上地铁员工的餐桌,摆进地铁超市的货架?”
这个念头,成了他推动“村企直供”模式的最初动力——既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又让城市的“菜篮子”更充实,这便是基层帮扶最实在的“双向奔赴”。
要让想法落地,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韩硕一头扎进田间地头,走遍镇里大大小小的村,记了一本又一本调研笔记。“哪些菜适合进食堂?叶菜、根茎类要新鲜耐储。哪些能进超市?精品果、干货得有品相。”
韩硕的工作轨迹,从此在明远村的菜地与徐州地铁物业经营公司的办公室之间频繁切换。
带着晨露的青菜、包装简陋的土鸡蛋……每次回公司时,韩硕的背包里总会装着从村里带来的样品。“尝尝看,这是村里刚摘的,没打保鲜剂。”他拿着检测报告向地铁食堂负责人推介,和采购部门算细账:省去中间商环节,物流成本能降多少?订单式采购能减少多少损耗?
经过反复测算,“合作社集中供货+地铁专车配送”的模式逐渐清晰——农户按订单种植,村合作社统一分拣,地铁物流车定期上门,后送至地铁食材配送中心进一步处理,从采摘到送达不超过12小时。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总会遇到“硬骨头”。
村民嫌“挑挑拣拣太麻烦”,觉得“论堆卖更省事”;叶菜运输损耗率较高,冷链车成本谁来承担;公司采购部门担心“小农户供应不稳定”……这些问题,成了模式推进中的“拦路虎”。为了打消村民顾虑,韩硕先找了3户信誉好的农户进行试点。
“张大叔,您这菜按标准分拣好了,看着就清爽,人家愿意多要,等到销路稳了,家里添点啥不都方便?”“王大娘,您先分好类,大小分开装,精品能多卖价,次一点的咱按批发价走,不比混着卖强。”……
韩硕挨家挨户做工作。“先让大家尝甜头,大家才敢跟着干。”
针对物流难题,韩硕算了笔账:凑齐3000斤以上的货,专车配送成本能摊薄到每斤0.18元,“订单多了,成本自然降了。”
公司的顾虑,韩硕用“实地考察”破题。“百闻不如一见,带领导去村里看看,就知道咱的菜有多好。”韩硕说。
2025年4月15日,徐州地铁物业经营公司负责人带队走进明远村。稻虾基地里稻穗饱满,葡萄园里果实甜香扑鼻,“这么好的农产品,我们必须支持!”这位公司负责人表示。
这次实地考察成为关键的助推器。很快,公司与明远村合作社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明确品控标准、价格机制和结算方式;地铁物流车定时进村,将农产品运输至地铁食材配送中心,冷链设备供农户使用;徐州地铁集团食堂设立“乡村振兴专窗”,超市开辟“第一书记推荐专区”……“地铁情 乡村味”的品牌标识,印在了每一份直供的农产品上。
如今的明远村,早已没了“好货愁卖”的烦恼。村民王桂兰算过一笔账:加入直供后,她家的茄子每斤多卖0.3元,每月增收800多元;村集体合作社通过统一组织配送,年增收5万元,带动8名脱贫户就业。
在徐州地铁食堂,员工们明显感觉到了变化。“青菜更嫩,鸡蛋更香,连大米都有股清甜味。”地铁集团食堂厨师长李师傅说,直供模式不仅让大家每天吃到的食材新鲜度大大提升,也让食堂的食材损耗率降了不少,一举两得。
这种“村企直供”模式,不仅是一条供应链,更是一条情感链。徐州地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责任,村民们则用更优质的农产品回馈城市的支持。
如今,韩硕正忙着把模式推广到周边村落,计划在地铁App上线“乡村振兴专区”,让更多人通过指尖下单,品尝到来自田野的新鲜味道。
“菜篮子连起心桥,看着城乡两端的笑脸,就知道驻村的意义在哪了。”韩硕说,未来还要引入更科学的种植技术,把“地铁情 乡村味”打造成响当当的品牌,让乡亲们的日子像地里的庄稼一样,节节高。
本报记者 王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