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明慧
盛夏时节,暑气渐浓。行走在铜山区张集镇梁堂村,感受到的是传统古村的新发展。
村党支部书记徐洋带着我们沿着蜿蜒的石路往山坡方向一路北上,一座座被赋予新生的古老石屋,展现出传统古村落的当代新貌。
“俺梁堂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入选了第二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徐洋边走边告诉记者,昔日,这个古村落隐匿山间,守住传统的同时,发展也显滞后,“2022年,村集体收入22万元,是铜山的经济薄弱村。”
靠传统种植,一年挣不了几个钱,村里人背井离乡,山上的石屋,也渐渐成破落空巢。“‘传统古村落’可不是保持穷的‘传统’,而是带着特色文化‘IP’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徐洋说。
崛起之战,开启于2022年。那年8月,借着城乡加速融合的东风,梁堂村被纳入铜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通过拆建改造、修旧如旧,将约50套石屋打造成功能相对完整的石屋聚落示范区,吸引周边游客,带动强村富民。
带着记者,从山坡主路台阶绕上路边的西梁酸奶屋,徐洋与店主郭红全热情地打着招呼。
“以前干过工地,搞过养殖。后来,梁堂开始打造铜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就去山东学了捣鼓酸奶的手艺,在村部门口的花巷市集摆摊,去年10月正式搬到了这里。”老郭一边招呼顾客,一边跟记者介绍,“咱这儿的酸奶是用村头牛奶厂的鲜奶发酵的,因为保证新鲜,且口味不错,有市区的顾客,专门跑俺这里购买。节假日生意根本忙不过来,一天就能卖大几千元。”
从老郭的酸奶屋往上走,遇一家小红书、抖音上的“网红店”。走进朴人烘焙面包坊,老板娘崔亚南正忙不迭地招呼络绎不绝的顾客。“之前在上海打工,2017年返乡创业。最开始的时候,就是用自家的老屋扩了一间门面房做烘焙面包,冬天的时候也卖奶茶。”崔亚南告诉记者,后来村里打造石屋聚落示范区,他们是第一家搬来的商户,“门口的9座石砖堆砌的面包窑,也是村里给‘安排’上的。我们烘焙制作的面包是用果木燃烧、柴火烘烤、天然酵母制作,还原麦子本身的味道。”
因为口味独特,这家面包房被来梁堂打卡的游客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追捧成了“网红店”。“去年‘十一’正式开店,节假日的时候,每天来打卡的人不断。今年‘五一’村里还举办了促消费活动,又给我们带了一拨福利,最多时,一天能卖三四万元。”崔亚南笑道。
离开面包坊,转到古巷的那一侧,村里经营的油坊和一户村民经营的供销社共同占据一片“下沉式广场”。“这里的手磨香油,原料是村里自己种的油葵,采用古法制作,很受游客欢迎。”徐洋告诉记者,去年梁堂流转780亩土地,发展油葵种植产业,积极打造油葵“种植+加工”一体化产业链,仅此一项,一年就增收了8万元。同时,向日葵花海也成为国庆前后梁堂村一道最靓的风景线。
一路走,一路逛,顿院香气四溢的铁锅炖,艺绘坊纯净自然的设计空间,悠然六七舍的文艺腔调,让这里拥有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的惬意,听风抱云、揽星入眠的诗意,展现的是传统村落的新式崛起,绘出的是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去年,村集体收入比前年翻了一倍还多,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村集体年收入过百万元。”徐洋一边走,一边放出豪言壮语。
沿着山路向上看,两侧的一家家特色小店,都是梁堂文旅产业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可以想见,梁堂的发展之路,亦会像眼前的这条山路,一路向上。
本报记者 孙井贤 摄
记者手记
梁堂之变
行走铜山乡村,这几年,梁堂的变化,可谓极大。
梁堂之变,变在乡村面貌。山上的石屋,从残垣断壁的破落空巢变身成为既有古朴气韵又兼具现代气息的石屋聚落,不仅吸引了外来的游客,也吸引了众多村民返乡创业。
梁堂之变,变在发展路径。以传统种植为业的梁堂,转变思路,从文旅产业入局,梁堂将文旅与特色产业嫁接在一起,打造出了一批富有梁堂特色的乡村特色产品,既把好产品卖出去,也把游客吸引来,形成了长效的“引流”作用。
梁堂之变,变在村民的精气神。在梁堂,走进一家家特色小店,看见的多是忙碌的场景。店主们的脸上,也多挂着笑容。从经济薄弱村到明星村,村民的感受最真切——游客多了,生意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未来的路,越来越有奔头。
传统古村落的变形,是用传统文化的特色禀赋,打开发展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