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一凡 实习生 王昱然
走出热气氤氲的小餐馆,等待奶茶店出餐的间隙,再到隔壁文创店逛逛……这些熟悉的日常片段背后,藏着街头巷尾星罗棋布的小店。
近年来,徐州的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别具一格的文化小店、充满国潮风尚的夜市以及温馨的街头音乐会。这些“小而美”且充满“烟火气”的消费场所,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新风景,更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
上午10点,回龙窝街区的“奇妙叮当种子馆”刚刚开门,主理人康芳芳就迎来了第一批顾客。这家面积不大的店铺里,陈列着上百种种子以及用种子制作的手工艺品,墙面上用麻绳悬挂的果壳铃随风轻摆。
“这个五福手串是我们首创的,将野山楂的种子和玛瑙巧妙结合,一半象征着金玉良缘,一半代表着木石奇缘,这款产品非常受顾客欢迎。”康芳芳摘下手上的手串展示,“我本身非常喜欢种子和昆虫,一开始是摆地摊,没想到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后来就开了店,想把我喜欢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治愈更多人的心灵。”
李霖是“奇妙叮当种子馆”的忠实爱好者,“平时,孩子做完作业后,我们都会选择带她来这里转一转、看一看,这样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舒缓情绪,还能让孩子学到一些关于种子和昆虫的知识。”康芳芳表示,店铺还将增设更多手工DIY区域,让小朋友们可以亲手体验种子的奇妙。
“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店里就挤满了前来打卡、体验的顾客。自开业以来,小店每月的客流量稳步增长,如今已成为回龙窝街区的热门打卡点之一。”这种“轻量级创业”模式正成为年轻人入局“小店经济”的典型路径。
循着石板路前行,“锦鲤米线”的招牌映入眼帘。“老板,来一碗招牌米线!”“好嘞!稍等片刻!” 店长一边应和着顾客,一边向记者介绍:“前几年,这条巷子里的餐饮小店都是家常菜馆,于是我决定开一家我喜欢的米线店。我们从用餐环境、文创属性、食材用料三个方面对传统米线进行了创新。我们希望,即使是传统印象中的路边摊小吃,也可以成为让人享受的一餐。”
来自郑州的游客王先生对这里的米线赞不绝口:“我们就是冲着徐州米线来的,现在品尝到的米线不仅味道绝佳,环境也非常适合打卡拍照,太适合带着家人和朋友一起来体验了。”
店长感慨:“以前,这条巷子留不住游客,如今依靠这些新型消费模式,许多人专门前来打卡,小店也带动了整条巷子的人气。”
“羊绒绒”“金馓馓”“东坡肉墩墩”……“行走的徐州”文创店推出的“彭城饱藏·大排档”系列毛绒文创,将徐州特色美食如烧烤、馓子、把子肉等化身软萌毛绒玩具,以舒适的触感和可爱的卡通造型,成为游客的解压神器。
“文创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文华锦礼设计总监孙涛介绍,公司的设计师多是90后,他们既懂市场又懂用户心理,以年轻态设计不断触动年轻人的心弦,使得徐州文创在年轻人中迅速“出圈”。
特色小店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徐州创新打造的消费新场景。据了解,街区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美学巧妙结合,先后实施户部山古建筑修缮保护、外立面整治、道路广场改造、景观绿化亮化提升等工程。
从“奇妙叮当种子馆”的创意体验,到“锦鲤米线”的特色美食,再到“行走的徐州”文创店的治愈玩偶,创意“小店”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售卖场所,而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融入特色文化元素,成为新型消费的载体。
据徐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市共登记经营主体146.98万户,其中个体经营户109.71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74.6%。“小店经济”如同毛细血管,激活了巷弄活力,带动客流涌入,促进周边房租、就业等经济链条良性运转。
小店铺大经济,老巷弄新消费。这些小店用创意和温度,让城市街角不再冷清,让消费不再只是交易,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