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2

王文彬:湖西烽火创伟业 徐州日报 | 2025-07-04 

董志军

王文彬,湖西革命根据地和军队的创始人、领导人之一。1912年出生于丰县顺河镇王砦(寨)村。1935年8月,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数千人走上街头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反对人民抗日救亡活动镇压政策,由此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的新高潮。王文彬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带领同学们冲破反动军警的围困堵截,愤怒控诉反动当局的卖国行径。12月10日,北平各校实行总罢课,王文彬领导了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罢课活动。1936年6月,王文彬任北平市学联常委兼宣传部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根据党的指示,北平市学联决定将同学们疏散到全国各地参加抗日救亡斗争。王文彬和许多平津流亡学生来到南京,成立了“南京平津流亡同学会”,王文彬任主要负责人。在同学会的组织动员下,2000多名平津流亡学生进入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王文彬在训练班中建立党组织和民先组织,团结广大爱国学生,培养抗日骨干力量。

1937年10月,受中共中央长江局派遣,王文彬回到家乡丰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恢复了中共丰县县委,并担任县委书记。同年冬,王文彬发起成立了丰县第一个群众抗日团体——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次年春,王文彬和李贞乾同志等先后在王寨、徐楼等地举办农民游击训练班、妇女工作训练班,组建抗日游击队。

1938年4月,王文彬出任中共徐西北区委书记。6月,中共徐西北区委和鲁西南特委调集丰、沛、萧、砀山、铜北、鱼台及金乡、单县等地方武装共1000余人,成立了“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王文彬任政治委员,李贞乾任总队长。二总队成立之初,王文彬提出“打日本,保家乡”“抗日有饭吃”的口号,并同李贞乾一道,率部先后在微山湖以西地区的马良集、华山、黄庙、河口、鱼台等地展开一系列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二总队也迅速发展壮大,很快就扩充到20多个大队,人数达5000余人。此后,二总队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创建了下辖22个县、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的湖西抗日根据地。

为了支援抗战,王文彬先后变卖典当土地数百亩、骡马数十匹。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弟弟王雪樵,叔叔王泗桥、王绍渊、王襄九,堂妹王子香、王子芬,表弟孙恕之等多位亲属深受感染,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中共徐西北区委同鲁西南特委合并,成立中共苏鲁豫特委(亦称湖西特委),王文彬任特委书记。他把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积极在各县、区、乡普遍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抗日团体,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抗战。同时,他还致力于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所辖地区县委、区委,并在一些村庄建立党支部。到1939年夏,苏鲁豫特委所属党员人数由1200余人猛增到万人左右,基本形成了从区党委到各县、区、基点村一整套完善的党的组织系统。

1939年5月,苏鲁豫特委撤销,成立苏鲁豫区党委,王文彬任统战部长。他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赢得了各界有识之士的敬佩。金乡、鱼台、萧县、砀山、单县等地的一些知名人士、开明士绅,先后与我党合作,湖西地区抗战局面焕然一新。

1951年,王文彬烈士的父亲,受邀参加了国庆观礼。

(作者系徐州市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