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5

包装『瘦身』、循环利用、无人车驰骋、绿色物流提速 徐州快递『轻装』上阵 徐州日报 | 2025-07-01 

本报记者 刘浚豪 郭明婧

■你点题·我调查

汉风号网友92***15:《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已经实施,其中专门增加了“快递包装”章节。目前,徐州的快递包装发生了哪些变化?新条例的实施对快递行业及公众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已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修改,专门增加了“快递包装”章节,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快递包装“瘦身变绿”了吗?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快递企业以及快递驿站,探访快递包装的新变化。

驿站

电子化+回收,减纸降耗便民

随着手机成功扫码,货架上快递的电子标签瞬间亮起彩色小灯,“滴滴”的提示音为顾客迅速指引方位。今年以来,在徐州,越来越多的菜鸟驿站开始上演这样高效、便捷的取件场景。

位于云龙区的橡树湾二期菜鸟驿站于6月初正式启用电子取件牌。对于站长裴女士而言,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工作人员找件取件的工作量,更大大节省了纸质标签的打印量。

“最近,我们在计划升级成24小时智能驿站。”据裴女士介绍,驿站升级后,相关耗材的使用也将随之减少。

“拆下来的快递箱子、气柱袋都可以放在门口的回收箱中。”在津浦花园小区的菜鸟驿站内,工作人员赵女士向一名取件人建议道。驿站门口设置的包装回收箱,已成为连接消费末端与循环利用的关键节点。热衷网购的市民刘静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包裹里三层外三层,拆完剩下一堆垃圾。现在包装明显‘瘦身’了,拆起来很轻松。驿站回收纸箱方便又环保,退换货时还能省下包装费。”

网点

循环箱+“瘦身”包装,源头减量成常态

在位于三环东路瑞龙东方商贸城内的顺丰速运网点,揽投员们正忙着分拣、打包。记者注意到,网点内醒目的废弃包装回收箱中,堆放着不少经过整理、等待再次“上岗”的可循环快递箱。

“我们对回收来的包装进行细致整理,精心挑选出可重复使用的部分。这些包装材料经过清洁和整理后,可以在后续寄递业务中循环使用。”该网点负责人樊友雨表示,纸箱回收再利用已成为他们的常规操作,“回收箱子既可以省下包装费用,也可以省去处理垃圾的麻烦,客户们也都很愿意选用。”

记者还注意到,网点的工作人员正在将一些文件类快递打包放入蓝色的“扁平箱”中。“过去打包文件要用文件封、防水袋甚至纸箱,层层包裹。‘扁平箱’既能有效保护文件,又大幅简化了打包流程,实现按路线集约化配送,是实实在在的包装减量。”樊友雨解释说,“此外,现在快递小哥驾驶的电动三轮车十分环保,没有尾气排放,还支持换电,日常使用不会有续航焦虑。”

配送

“低碳”动脉打通投递“最后一公里”

在泉山区金山新村的巷弄里,一辆无人车正平稳穿行,沿途商户、居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这辆没有驾驶舱的“汽车”,正是中通快递的无人配送车。它装载着大小包裹穿梭于社区驿站之间,将传统“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场景转化为数字化智慧配送的窗口。

目前,中通快递在全市部署了20辆此类无人车,替代末端配送的燃油车辆,成为低碳城市物流的新动脉。

“无人配送车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运力短缺与效率瓶颈。在‘618’‘双11’等高峰时段,单台车日均派件量为500—800单。”据中通快递徐州区域负责人占炜鑫介绍,在老旧小区、工业园区等通行复杂场景中,其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可实现自动避障、信号灯识别及全天候运行,大幅降低因路况导致的配送延迟。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配送方式的绿色转型。占炜鑫强调,无人车以纯电驱动,单次续航180公里,每公里电耗成本仅为燃油车的四分之一,有效降低了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

今年3月,徐州邮政首批智能无人投递车投入试运营,显著提升了邮件配送时效,为市民带来更高效、智能的服务体验,开启了智能配送新模式。

按计划,到今年年底,徐州邮政将陆续投放约100辆无人车,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届时将为更多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智慧物流服务,推动寄递物流向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业务猛增,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行业观察

记者从徐州市邮政管理局了解到,今年1—5月,市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5187.3万件,同比增长27.7%。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1253.5万件,同比增长30.0%。绿色转型、零碳发展对于推动快递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邮政快递业持续推进行业绿色转型升级,不断优化包装结构,促进包装减量。市邮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邮政快递业生态环保工作重点由快递包装治理向多元减污降碳转变。下一步,市邮政管理局将认真贯彻新修订的《快递暂行条例》,加快推进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培育构建绿色建筑、智能设备、光伏发电、绿色包装一体化减碳模式。同时呼吁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增强环保意识,主动选择绿色包装,配合快递企业做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工作。

快递“轻装”意义重

刘浚豪 郭明婧

新修订的《快递暂行条例》首次为“快递包装”单设章节,凸显国家层面对行业绿色发展的迫切期待。徐州快递业的实践,如同一个生动的切片,让我们窥见这场“瘦身变绿”变革的进展与深意。

“轻”在包装,重在新风。驿站里的电子标签取代纸质面单、回收箱里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网点中重复利用的“扁平箱”……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实则是从源头上拧紧资源消耗的“水龙头”。每一次成功的回收、每一次精简的打包,都是对“用后即弃”坏习惯说“不”。绿色包装并非增加负担,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实现环保,甚至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绿色转型与用户体验、企业效益可以并行不悖。

“轻”在车轮,重在路径。电动三轮车、无人配送车在徐州街巷的普及,是末端配送向零碳化迈进的坚实步伐。尤其是无人车,其意义远超“酷炫科技”的表象。它不仅有效破解高峰运力短缺,更以成本优势和零排放特色,为城市物流绘制了一条低排放、可持续的新路径。当100辆无人车年底驰骋于徐州,其累积的碳减排效益,将是行业响应“双碳”目标的生动注脚。

“轻”在数据,重在责任。作为业务量高速增长的行业,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必然水涨船高。绿色转型已是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绿色寄递生态,需要全民参与。消费者的每一次“绿色包装”选择、对回收箱的每一次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快递“减重”,减的是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增的是发展的质量与责任的分量。推动快递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生产、流通、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这需要法规政策的持续引导、企业主体的创新实践,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方能让万千包裹真正“轻装”上阵,驶向一个更清洁、更高效的未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