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力 武佩剑 通讯员 陈琛 徐子淳
“今年,我们镇的机插面积突破6.4万亩,占全镇水稻种植面积的80%,这个数字5年前还不足25%。”睢宁县官山镇农技中心主任杨昌胜感叹道,“新增的1万亩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体现了农户对农业现代化的认可。”6月中旬起,睢宁县官山镇8万余亩水稻陆续进入栽插黄金期。田间地头,一台台插秧机往来穿梭。
机械赋能
种植户乐享科技红利
6月26日,在官山镇大吕社区的连片稻田里,4台插秧机正有条不紊地作业。机器驶过之处,原本空旷的水田里立刻铺上了一层整齐的“绿毯”,秧苗株距均匀、深浅一致。
田埂上,种植大户张兰正在指挥农机手作业。“往年这个时候,我得雇20多个工人,从早到晚泡在水里插秧,一天顶多插15亩。现在有了这4台插秧机,4个农机手加4个供秧员配合,一天就能轻松完成160亩,效率提高好几倍!”张兰承包了460亩地,是官山镇较早尝试机插秧的农户之一。她算了笔账:“每亩直接节省近250元左右。我这460亩地,光插秧环节就省下了近12万元,这可不是小数目!”
更让张兰满意的是机插秧带来的产量提升。“刚开始我也犯嘀咕,机器插的能有人工插的好吗?结果去年尝试机插秧,亩产达到了1200斤,与人工插秧持平。”她指着田里的秧苗说,“你看这株距、行距都控制得特别精准,通风透光效果好,病害少,后期分蘖也多,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在官山镇荆山村的育秧基地,镇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涂宏正指挥工人将育好的秧盘装上货车。“我们合作社今年新添了8台高速插秧机和2条水稻育秧流水线,从播种到覆土,实现全自动育秧流水作业。”涂宏掀开一个秧盘,盘里的秧苗根系盘结紧密,苗高整齐划一。
据涂宏介绍,镇农机合作社今年承担了全镇1.8万亩稻田的育秧和机插服务,“从育秧到插秧‘一条龙’,让农户少操心。忙的时候,我们30台插秧机分片作业,最多一天能插1500多亩。”他笑着说,“现在农户都主动找上门来,说我们的秧苗质量好,插秧效率高,明年秧苗的订单都排了2.5万亩了。”
据悉,官山镇机插秧面积连年攀升:2022年为3.8万亩,2023年为4.5万亩,2024年为5.5万亩,今年更是突破6.4万亩,占全镇水稻种植面积的80%。杨昌胜算了一笔账:全镇6.4万亩机插秧,按每亩省250元计算,累计为农户节省成本1600万元。“省下来的是真金白银,增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良种良法
保障水稻稳产增收
“插秧只是第一步,管好‘黄金七天’才能确保苗齐苗壮。”在官山镇汤集社区的稻田边,杨昌胜蹲下身查看秧苗长势,水面上刚施过的返青肥泛起细密的涟漪。他解释道:“插栽好的第一周是秧苗扎根的关键期,水层要保持在浅水层,既不能干着,也不能淹过头,还要及时追施返青肥,打好除草药。”
为让农户掌握后期管理技巧,官山镇近期举办了8场机插秧后续管理培训班,印发技术手册2000余份,还开通了“农技热线”,随时解答农户疑问。
在推进机械化的同时,官山镇还注重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我们筛选了适合机插秧的优质品种,像‘荃优1606’‘明两优丝苗’,这些品种分蘖能力强、抗倒伏,和机插秧技术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发挥增产潜力。”杨昌胜介绍。
“到本月底,全镇8万多亩水稻插秧就能全部完成。”杨昌胜表示,“下一步,我们会把‘一栽就管’的精细管理模式坚持下去,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机械化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