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孟祥 魏欣)碧波荡漾的骆马湖底,一枚枚杏黄色外壳、泛着温润光泽的贝类生物静静栖息——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国淡水蛏。今年6月,随着淡水蛏在徐州水域的首次现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背瘤丽蚌也在京杭运河与骆马湖被科研人员发现。这两种对水质极度敏感的“生态活化石”相继现身,标志着徐州水生态治理取得实质性突破。
“水清,不等于生态健康。这些‘原住民’的回归,才是真正的‘金牌认证’。”6月27日,云龙湖畔,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闫振广带领团队进行底泥筛洗。他身旁的样本箱内,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正被分门别类封装。在徐州市“水生态深度体检”调研取样现场,科研团队正为全市15条河流、4个湖泊和7处水源地的87个监测点进行精准“把脉”。
背瘤丽蚌与中国淡水蛏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一旦水质恶化便难以生存。它们构建水底“微家园”,为小型生物提供庇护,其种群数量、年龄结构更是反映生态系统长期稳定性的“晴雨表”,它们的重现是徐州水质根本改善、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和健康的“铁证”。
“原住民”的回归,源自徐州系统性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近年来,徐州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综合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外源减量、内源减负同步推进。尤其是在骆马湖等关键区域修复湿地,构建生态屏障,科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重建河岸植被缓冲带,恢复自然机理。(下转04版)
2023年1月,徐州依托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创新启动覆盖全市重点水域87个监测点的“三年水生态体检”项目,为精准治理提供“导航图”。该项目基本摸清徐州市重点流域水生态家底,累计获得超4万条一手数据,并首次绘制徐州水生生物“全景图谱”。
“我们构建了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应用环境DNA技术精准筛选指示物种,为徐州的河流建立‘健康档案’。”项目负责人闫振广表示,这套体系融合传统监测与前沿技术,已成为江苏生态调查的标杆。
“这不仅是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的生态样板,更是国家‘有河有水、有鱼有草’水生态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闫振广说,“徐州为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区域实践验证和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