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一平方公里看徐州 沃野新篇 徐州日报 | 2025-06-27 

本报记者 郭明婧 周傲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携手山西大同、安徽合肥、贵州贵阳、山东青岛、甘肃天水、湖北咸宁六座城市主流媒体共同开展“一万平方公里看中国”七省联动融媒体行动。让我们先从徐州出发,在一平方公里的方寸之间,见证城市发展最生动的变迁。

提起乡村,许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泥泞的小路、低矮的屋舍、面朝黄土的身影……

曾经,如何打破苏北村落发展的困局?是一道萦绕在人们心头、亟待解答的难题。如今,随着徐州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方资源正加快向农村汇聚,答案已然清晰地呈现在广袤大地上。

自动化农机吞吐麦粒和秸秆,新沂市合沟镇的千亩麦田化作金色“粮仓”;

古朴的村落飘出面包和咖啡香,铜山区伊庄镇梁堂村摇身变为网红打卡地;

绿茵球场覆盖昔日荒地,沛县鹿楼镇八堡村“村界杯”赛事吸引八方球队,体育活力点燃乡村振兴引擎……

这里处处上演的蓬勃景象,无声宣告乡村的觉醒与新生。

土地,是乡村最深沉、最富养分的根基。在徐州,创新实践的犁铧正深耕细作这片土地,孕育出一幅产业与生态融合共生的壮丽画卷——

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徐州持续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标准。如今,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渐次落成,一幅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乡村大美格局就此铺展开来。

邳州大蒜通过“72变”生产出近百种产品增加附加值;睢宁莲塘里“藕虾共养”新模式实现生态养殖;贾汪真旺“自卖头”品牌走上公司化运营道路,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徐州各地持续推进“5+N”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产业链条如大树的枝桠,不断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生长。

乡村振兴的宏图,远不止作物的丰产与环境的改善,更在于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发展。那深植于乡村的文化根脉,是滋养乡魂的不竭源泉。

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搭建小戏台、小棋台、读书吧等平台,非遗传承、民俗体验、睦邻友好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将文化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这些文化滋养,丰盈了村民的精神家园,铸就了乡村最坚实的文化脊梁。

游子归巢,为“空心村”注入全新活力。环境蝶变与发展机遇,吸引着外出的脚步纷纷回归。年轻人带来了新视野、新技术、新能量:

“互联网+”的触角深入阡陌,丰县范楼镇邓庄村智慧方舱实现手机远程操控种出“科技菇”;徐州经开区创新高架基质栽培种植草莓,提高了土地效益;“沙集电商”激活乡村经济血脉,成就了从“破烂村”到“淘宝村”的华丽转变……

沃野何以新篇?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徐州人书写出更多“化荒芜为丰饶,赋传统以新生”的动人篇章,让希望的根系,在这片热土上扎得更深,长得更茂。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