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2

“土特产”变身“金疙瘩” 新沂市深耕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徐州日报 | 2025-06-27 

本报记者 蔡思祥

“土特产”,一头系着广袤田野的产业兴旺,一头连着万千农户的增收希望。近年来,新沂市立足资源禀赋,精心谋划“土特产”发展路径,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品牌链,力促乡村产业向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跃升。如今,“菜篮子”“果盘子”日益丰盈,“乡字号”“土字号”愈发响亮,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实现同频共振。

走进棋盘镇白草村甜瓜种植基地,现代化种植大棚内,一排排翠绿的甜瓜“悬”于1.5米高的栽培架上。种植户王宗朋介绍:“这吊蔓立体种植技术,让甜瓜‘住’上了空中楼阁。每株瓜搭配滴灌,水肥精准直达根部,空间利用率是传统种植方式的五倍,一亩地能顶过去五亩。”他指着沐浴在均匀光照中的甜瓜补充道,“这样种不仅光照足、糖分积累好,而且离地生长有效减少了病虫害。”

科技加持下,这里的甜瓜亩产达万斤,优质果率超90%。 “这些甜瓜皮薄、汁多、肉脆香甜,品质更胜一筹。”王宗朋告诉记者,“我们严控单果重量在1斤半左右,立体栽培使亩产再增四成。现在批发价每斤3元左右,主要直供长三角高端商超。”从田间管理到市场定位,甜瓜种植的每一步都透着精细。

产业兴农,关键在联农带农。棋盘镇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0余户村民加入甜瓜种植行列。合作社统一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指导并打通销售渠道,农户专注日常管理,风险大大降低。村民闫怀文笑容满面地说:“离家近,活不累,一个棚一天能摘五六百斤,实实在在赚了钱贴补家用。”这种“家门口”的稳定增收模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村民返乡创业。

小甜瓜成就大产业,是新沂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缩影。如今,双塘镇的大棚葡萄、时集镇的大棚桃等相继成熟上市,特色农产品矩阵初具规模。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如今,新沂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8%以上,传统农业焕发智慧新生。 “土特产”的价值,更在产业链延伸中倍增。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甜瓜酿成果酒、葡萄制成酵素、桃肉加工成罐头……精深加工不仅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农民得以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

站在新的起点,新沂市将继续深耕“土特产”这篇富民大文章,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让更多饱含乡土气息的特色农产品,以更优品质、更高价值走出田野、走进市场、迈向广阔天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土特产”正加速蝶变为致富“金疙瘩”,稳稳托起农民的小康梦,奋力谱写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