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一凡 实习生 黄思婷
编者按:
巷子虽小,却藏着城市的温度与变迁。今日起,本报推出“身边变化看改革·‘巷’往的生活”系列报道,带您走进徐州的大街小巷——从公园巷的“夕阳红”到丰储街的烟火气,从劳动巷的“幸福圈”到富国街的新活力。在这里,小街巷见证大时代,小故事诉说深改革。让我们一起,在寻常巷陌中,发现不寻常的生活之美。让我们跟随巷弄的指引,一起走进徐州城市生活的深处,于细微处见真章,在烟火中读懂这座城市。期待在巷弄的转角,遇见那份我们共同“巷”往的美好生活。
“老张,拿着大提琴又要去排练了。”晨煦方盛,云龙区钟鼓楼社区的网格员杨晓帆熟门熟路地穿行在公园巷,迎面碰见挎着琴盒的张爷爷,一句家常问候自然流淌。
“大伙儿都在呢,周末沙龙你可一定要来捧场啊!”老人拍了拍琴盒,笑着回应道。
6年前初到这片老龄化社区时,这里公共活动空间和用房都很紧张,杨晓帆记得老人们最常说:“除了带孙子,就是数着钟点等儿女下班,基本上没有什么自己的社交机会。”
如今走进改造后的社区,老人们有了自己的“新天地”:图书室、电子阅览室里老花镜与平板电脑相映成趣,党员活动室里时常响起柳琴戏唱段,隔壁议事厅里也有银龄调解团队为“家长里短”出谋划策,两支老年艺术团正带动更多居民唱歌跳舞……“很多人虽然退休了,但仍想着为社区发光发热。”杨晓帆说。
“既要和老年人交朋友,又要让老年人交到更多朋友。”杨晓帆掏出随身携带的走访记录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每户老人的“特别备注”:3栋王阿姨怕吹空调,5单元李叔每周三要测血糖……
“基层治理落到实处,不仅要有‘面子’改造,还要深入‘里子’。”杨晓帆说。转过幽静的巷道,她熟稔地叩响那扇漆色斑驳的房门。居住在这里的王奶奶今年将满100岁,性格内敛,不喜社交,但看到杨晓帆的到来,嘴角还是露出了慈祥的笑靥。作为社区网格员,杨晓帆每周上门走访一次。
杨晓帆询问着老人的近况,医务志愿者为老人量血压。在房间的角落,社区“适老化改造”已经深入:卫生间新装了防滑扶手和地垫,厨房新添置了烟雾报警器,卧室医用升降床的遥控器挂在触手可及的挂钩上……
“政府补贴让适老化改造不再将就,2024年在适老化改造方面的补助达到了70%到80%。”杨晓帆说,整个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400位,其中不乏失独家庭、残障人士和慢性病患者。在政策支持下,他们每月都能享受两次上门家政服务——不仅仅是扫地擦窗,更是一份温暖的陪伴。
社区的公共空间也热闹非凡:5月的义剪活动让老人们的发型焕然一新,按摩师的手法让老人们舒服得直眯眼;月末的“健康周”里,钟鼓楼社区活动室排起长队,血压、血糖、血常规等检测项目让老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里有底;端午期间,粽叶的清香飘满活动室,几位奶奶一边包粽子,一边比谁的手法更利落……公园巷的老年生活,正被一点点染上鲜活的色彩。
午后沿着公园巷走到尽头,快哉亭公园渐渐热闹起来。树荫下,老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这边几个老伙计默契地接传着花毽,那边一群奶奶们举着艾草锤跳起新健身舞……
从政府扶持到社区践行,从硬件焕新到精神润泽,这条老街正将“养老”的被动时光,淬炼为“享老”的主动乐章。如今,这温暖之风,已悄然拂过更多城市的寻常巷陌,为暮年绘就尊严而丰盈的底色——当社区治理的细节温暖人心,每一道岁月年轮,都能舒展为幸福生活的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