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王海芬:车轮上的暖心使者 徐州日报 | 2025-06-25 

本报记者 孟丽

“嘟嘟……”6月20日清晨6点,徐州的街头还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雾气中。徐州公交集团18路场站,一辆18路公交车缓缓驶出,开始了新一天的运营。车身上的“让乘客满意”五个字在晨曦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公交司机王海芬双手稳稳握住方向盘,等待着第一批乘客上车。自2009年投身公交驾驶岗位以来,“让乘客满意”便成为了她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5年来,她驾驶着一辆公交车,编织了无数温暖人心的故事。

车厢内外的温暖瞬间

王海芬今年48岁,在15年公交生涯里,她实现了“零投诉”的成绩。这背后,是她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每天凌晨,当城市还在沉睡,她便来到了车场,仔细检查车辆状况,确保每一个零件都处于最佳状态,为乘客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在驾驶过程中,她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凭借娴熟的驾驶技能,无论是急弯还是颠簸路段,都能让乘客感受到舒适与安心。

一次,一位年轻妈妈抱着孩子上车,孩子突然哇哇大哭起来。车子到站停靠时,王海芬关切地询问孩子的情况,一边安慰这位妈妈,一边掏出一袋小零食,孩子看到零食终于止住了哭声。“大姐,你心真细,还准备了零食!”年轻妈妈感激地说。王海芬解释说,小孩子都喜欢吃零食,所以她就常备着,遇到坐车哭闹的小朋友就拿出来。

今年4月的一天午后,一场暴雨突袭徐州。王海芬驾驶着18路公交车快到终点站时,注意到后排坐着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望着车外的大雨,欲下又止。老太太到站后,王海芬取来车上备用的折叠伞,准备搀扶老人下车。但考虑当时雨势太大,老人独自回家很危险,王海芬果断决定:“大姨,我先带您回车队避避雨,等雨小点我送您回家!”抵达终点站后,王海芬利用休停间隙,将老人安全送到家。第二天,老人的家人拿着一面写有“风雨兼程献爱心,师傅暖心护归程”的锦旗来到徐州公交集团18路场站,表达对王海芬的感谢之情。

15年来,王海芬把车厢当做服务乘客的“主战场”,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会主动起身搀扶;面对带着大包小包行李的乘客,她会帮忙放置行李;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地乘客,她会热情地介绍沿途的景点和换乘信息;在寒冷的冬日,她还自掏腰包,为车厢的座椅铺上柔软的坐垫。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用心,让王海芬赢得了沿线乘客的一致好评,被乘客亲切地称为“温暖的公交大姐”。

公益路上的爱心传递

王海芬的爱心不仅体现在车厢内,还延伸到了车厢外。2020 年,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成立了徐州市公交爱心服务慈善义工服务队,担任副队长。从那以后,她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广。

养老院里,常常能看到王海芬忙碌的身影,她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前往养老院陪伴老人。今年春节,王海芬亲手包饺子,为老人们送上了热腾腾的年夜饭;端午节,她又带了粽子和鸡蛋,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倾听他们的故事,用温暖的话语驱散他们心中的孤独,让老人的晚年生活里多了几分欢声笑语;六一儿童节。王海芬又来到了鼓楼区阳光残疾人之家,给孩子们带来了零食、玩具和学习用品,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夏日的徐州,骄阳似火,环卫工人们顶着烈日,为城市的整洁美丽默默付出。王海芬多次为他们送去切好的西瓜、冰凉的矿泉水、柔软的毛巾和防护口罩。一份份贴心的防暑降温物品,不仅驱散了夏日的炎热,更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关怀。

50多岁的视障人士刘女士一直生活在福利院,她心中有个未了的心愿——找到失去联系20多年的儿时盲人好姐妹。得知这一情况后,王海芬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她拍视频、发朋友圈,四处奔走联系各方资源,经过不断努力,最终让两位老友重逢。当她们紧紧相拥、泪水夺眶而出的那一刻,王海芬的眼睛也湿润了。

王海芬还经常走进社区,为老年人义务理发,用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为老人们剪出清爽的发型。每个月,她都会雷打不动地为困境儿童资助助学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求学的天空。

王海芬是城市交通的守护者,驾驶着公交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保障着市民的安全出行;她更是城市文明的践行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构建更加安全、温馨、文明的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的故事,就像一首温暖的赞歌,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爱心和奉献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