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8

徐州刻瓷 以刀作笔刻春秋 徐州日报 | 2025-06-23 

本报记者 郭明婧

“叮叮——叮叮——”伴随着锤子轻敲刻刀的清脆声响,刀尖在瓷面上留下曼妙轻盈的舞步,勾勒出各式图案。

刻瓷,又称瓷刻。这种在瓷器表面进行雕刻的艺术,因其制作精巧细致,也被形象地比喻为“瓷上的刺绣”。刻瓷既是匠心与巧思的结晶,更蕴藏着刚柔并济的绝妙平衡。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艺术在徐州的发展传承与其他传统工艺相比略显寂寥。但20多年来,在非遗传承人王广明的手中,徐州刻瓷逐渐从历史深处被引入当代视野。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一件件历经雕琢的瓷器,正在寂静之处诉说着刻瓷艺术的前世今生。

徐州刻瓷

刻瓷又名瓷刻,是一种将书法、绘画和雕刻结合在瓷器上的传统工艺。国画、油画等内容均能通过刀和色彩在出窑成型的瓷器上呈现出来。“观之有笔墨,触之有手感”是刻瓷的艺术特点与魅力所在。瓷刻作品既保持了传统的书画风格,又体现了晶莹光洁的瓷面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2023年,徐州刻瓷被列入徐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受访人

王广明,66岁,江苏徐州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徐州乡村振兴技艺师、工艺美术师,作品曾入编《中华文化传承经典》。2023年入选第五批徐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雅艺千年:刻瓷的前世今生

王广明的工作室,就藏在鼓楼区煤港路附近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被服装店、杂货铺包围着。

这间占地不到1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不仅摆满了各式刻瓷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徐州刻瓷的现代发展历程。

王广明放下手中刻刀,镜片后的目光随着思绪飘向远方。这名老者缓缓开口,将刻瓷的历史娓娓道来。

刻瓷艺术的萌芽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彼时陶器还是“主流”,工匠们在烧制陶器时,面对器物表面的瑕疵,开始用简单的工具进行修补,在陶土表面留下了最初的刻痕。

这种源于实用需求的修补技艺,便是刻瓷艺术的雏形。

真正意义上的刻瓷艺术,则成形于宋代。随着制瓷工艺的成熟,宋瓷以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质成为文人雅士的珍爱。而当书法、绘画艺术达到巅峰,文人墨客开始追求将笔墨丹青留存于瓷器之上的可能。

“瓷器上的墨迹遇水就没了,难以保存。于是他们就找来雕刻师傅,把字画‘刻’进瓷器里。”王广明比画着解释道,“这一刻,就把书画的气韵和瓷器的坚硬结合在了一起,刻瓷才算真正诞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类工艺品开始广受推崇,刻瓷技法逐渐趋向成熟。到了清朝,民间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刻瓷也逐渐从平刻、点线构图的表现形式,演变成了能展现山水、花鸟等题材的雕刻艺术。至此,刻瓷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

说话间,王广明打开手机相册,展示着不同题材的刻瓷作品。山水气势磅礴、花鸟栩栩如生、人物惟妙惟肖、书法遒劲有力……乍见之下,很难想象这些作品竟是用坚硬的刀具在脆弱的瓷面之上雕刻出来的。

近代以来,许多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刻瓷也一度沉寂。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刻瓷艺术才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现在的刻瓷主要兴盛于瓷器的主产区,如山东淄博、广东潮州等地。但在徐州,王广明是为数不多还在坚持刻瓷创作的手艺人之一。

“尽管在徐州的刻瓷‘非遗传承人’只有我一个,但我相信只要还有热爱这项艺术的人在,这门技艺就不会失传。”王广明坚定地说。

■瓷上乾坤:方寸间的刚柔艺术

2000年左右,王广明偶然浏览到了一件刻瓷作品的照片,这便是他与刻瓷的“邂逅”。

“那图案太漂亮了,我就想自己能不能试试。”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水电工人,王广明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一根钢筋棍焊上刀头,自制了一把刻刀。

当时的王广明还没有意识到,一把简易的刻刀,一柄普通的锤子,加上家里的瓷盘,将为他开启一扇艺术的大门。

“一开始我还觉得刻瓷很简单。不就是在盘子上敲点线条吗?”王广明自嘲般地笑着说。当王广明“志得意满”地进行“创作”时,啪的一声——盘子裂开了。王广明这才发现,刻瓷远比他想象得要难得多。

刻瓷艺术的魅力,在于刚柔并济的智慧,在脆且易碎的瓷器上呈现出笔墨丹青的韵味。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瓷器硬度高,只有坚硬的刻刀才能在釉面上留下痕迹。但瓷器易碎的特点,又决定了下刀的力度必须精准。“刻轻了不透釉,重了就崩瓷,图案就被破坏了。”王广明介绍道。

200克,这是王广明总结出的最合适的锤子重量。他买来电子秤称重,并尝试制作锤子,在一次次摸索中找到了锤与刀默契配合的平衡。这些看似粗糙的自制工具,蕴含着对工艺细节的极致追求。

通常,若想在雕刻作品中呈现立体关系,只需在下刀的深浅程度上下功夫即可。刻瓷亦是如此,但留给刻瓷技师的“发挥空间”却被困于刀尖之下。

线条清晰流畅,图案便简明大方;深浅过渡自然,立体感便呼之欲出。但瓷器较薄,如盘子、花瓶,最厚处也就几毫米而已。王广明指着正在雕刻的瓷盘说:“所以刻瓷其实只是在更薄的釉面上进行雕刻,因此只能通过细微的深浅过渡来表达明暗关系。”

不断钻研之下,王广明开始关注不同瓷器对刻瓷效果的不同呈现。南方瓷胎质细腻柔软,适合刻画细腻的线条;北方瓷以山东淄博为典型,胎质坚硬致密,能承受更深的刻凿。

根据作品的题材、内容不同,王广明学会了挑选合适的瓷器,也开始给作品增添色彩,使其更加精致。

“雕刻后,瓷器光滑釉面之下的胚体就裸露出来了,如果适当增加颜色,能让画面更加生动。”王广明笑着解释道,“这也成就了刻瓷‘观之有笔墨,触之有手感’的独特艺术风格。”

■星火相传:刀锋续写传承新篇

自学成才的王广明,在徐州传统工艺美术的“圈子”里,为刻瓷闯出了一片天地。2013年开始,徐州刻瓷逐渐吸引了更多艺术工作者的目光,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博物馆、艺术馆的橱窗里。

在一场场展出现场、一次次艺术交流中,王广明博采众长,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也在思索如何让刻瓷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如何让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延续下去。

近年来,王广明受邀在徐州的几所小学为孩子们教授刻瓷技艺。为了让学生们快速上手,他设计了简化的教学流程。“刻瓷的入门其实不难,在盘子上雕刻一些简单的图案,既能给孩子们作为一种艺术启蒙,也能为他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王广明说。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刻瓷艺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种子。

据王广明回忆,最“忙碌”的时候,他一天就要去3所学校上课,平均每个月要上100多节课。

随着刻瓷技艺的不断提升,王广明开始聚焦于刻瓷内容的创新。他将目光投向徐州独有的文化瑰宝——汉画像石。

王广明说:“两汉文化是徐州独特的文化标识,汉画像石以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古人的所见所思。若能将其图案刻于瓷器之上,定能相得益彰。”

想到便做,他立即踏上了创新之路,并因此成为首创汉画像瓷板雕等技法的手工艺人。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坦途。2022年,王广明被查出患有脑梗。第二年因为突发脑溢血,他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或许他与刻瓷有一种奇妙的缘分。由于病痛影响,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记忆开始模糊,却没有忘记丝毫有关刻瓷的技法;他的右手还有些麻木,却因是左手用刀而不影响刻瓷的精细操作。

尽管路途坎坷,但他从未想过放弃。术后恢复至今,他最担心的仍然是刻瓷技艺的延续。

“刻瓷耗时长,一件作品得刻半个月。”王广明坦言,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支撑对于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对于徐州刻瓷的未来,王广明寄望于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支持:“刻瓷是老祖宗的智慧,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刻瓷、了解刻瓷、爱上刻瓷,在亲手制作中,感受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还有一个人在热爱、在坚持,徐州刻瓷就还有发扬光大的希望。”王广明手中攥着刻刀,坚定地说。

夕阳透过工作室的窗户,洒在摆满刻瓷作品的架子上,那些瓷盘上的山水、人物在光影中熠熠生辉。

王广明又投入到作品的雕刻之中。刀锋划过瓷面沙沙作响、锤子敲击刻刀叮叮当当,悦耳的旋律恰似千年刻瓷艺术在当代奏响的续章。刀笔之下,徐州刻瓷定能以坚韧的生命力书写出新的传奇。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