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的纹路镌刻千年,彭城七里的烟火氤氲日常……近日,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与徐州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徐州市中学生创新作文征文活动,在各方的热切关注与积极参与下圆满落幕。在这场意义非凡的活动中,逾万名徐州学子齐聚方寸稿纸之间,以笔为犁,深耕脚下这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在限时90分钟的才情激荡中,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灵动的笔触,涌现出对两汉风华的崭新诠释,对城市肌理的深情触摸,以及对红色血脉的青春礼赞,展现出徐州中学生卓越的写作才华与深沉的文化情怀。
本版选登的获奖作品,以精彩的文字展现了年轻心灵对“家乡之美”的深刻领悟与澎湃激情,更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徐州中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坚定步伐。这些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汲取灵感与力量,一同感受徐州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蓬勃生机。
彭城文脉邂逅数字新生
◎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一(17)班 蔡玥瑶
近年来,随着“旅游热”“国风潮”的持续升温,多地文旅产业纷纷爆火。面对这一现象,当代青年该如何接过“网红热度”的接力棒,将“走红”变为“长红”呢?“科技赋能文旅”作为古风彭城的新名片,为我们展示了无限可能。
博物馆智慧导览,用科技创新拓展文化半径。迈入徐州博物馆展厅,千年历史仿佛在眼前铺展开来。文物上的蚀斑,宛如缕缕云气般盘旋萦绕,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文物的静默却并不会成为游客与美共鸣的阻碍。扫描文物铭牌下方的二维码,点开徐博官方小程序,戴上蓝牙耳机,即可“码”上了解文物的名称、出土时间、历史背景等“身份信息”。此外,徐博还借助VR等科技创新展陈手段,复原文物出土场景,为展览增添趣味性。
“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含量爆棚。景点冰箱贴、人物面塑、手工香包……古老的非遗技艺与创新融合,碰撞出推陈出新的火花。马庄香包非遗传承人孙歌尧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运用3D打印技术替代人工制作支撑香包的“龙骨”纸板,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有文创设计者使用数字化设计等技术手段,把古代独特的纹饰、造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科技感与艺术美兼备的产品,如徐博官方授权的AR流沙陶绕襟衣舞俑徽章,以真实舞俑为原型,轻轻一扫,舞俑便能“舞动”起来。彭城文创以厚重文化底蕴为根基,搭上时代智能科技的快车,有力促进了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由彭城七里串联而成的文脉项链,更是悠久历史载体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代表。开展创新性保护,运用数字影音、AR/VR 模拟、交互式设备等创新科技手段,对文庙街区、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古老的砖瓦与现代科技相互映照,勾勒出绵延千年的徐州文脉与现代技术更新的轨迹,让游客在感受历史韵味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新奇。
当代青年应以主动探索的姿态融入这场文旅与科技的融合浪潮,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创新表达的实践者。唯有将对文化的敬畏转化为数字时代的传播力,让科创扎根于人文土壤,青年才能真正成为“网红城市”向“长红品牌”跃升的强劲引擎,为彭城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青春为笔续写彭城文化新篇
◎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二(11)班 黄馨瑶
漫步在彭城七里的巷陌中,烟火气息里藏着千年历史;汉画像石斑驳的纹路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不凡;凝望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又回想起那段红色岁月。徐州文化基因里的青春密码,不是被封存的文物,而是彭城少年执笔续写的文化新篇。
彭城七里巷陌藏着城市的烟火密码。清晨,热气腾腾的辣汤、戏台上婉转的梆子戏,这些看似寻常的市井图景,实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年轻人将这些巷陌之景制作成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时,越来越多的网红和博主来到徐州,吃烧烤、喝辣汤,使这座古城重新焕发出生机,吸引力不断增强。古老的街巷也因此成为青春的舞台。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中的拓印是凝固的史诗。那些宣纸与石板反复捶打的瞬间,仿佛穿越两千年时光,让汉代工匠的呼吸与当代少年的心跳共振。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线条,在数字投影的勾勒下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车马仪仗化作流光掠过展墙,宴饮百戏伴随着编钟的音效重新开席。现代科技帮助石头记住了它会忘记的历史,并将其传递到每个前来参观的人心中。两千年前的凿痕与现今的代码交汇,形成了彭城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密码。
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每个区域都展现着信仰的力量。每当参观时听到耳机里的讲解,我便不禁湿了眼眶;站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仰望,总会想起那些触人心弦的革命故事。近年来,馆内开发了AR互动程序及许多体验项目,还有线上的云展馆。在这些体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亲眼见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当我们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触摸历史,英雄的精神便已在青春的血脉中奔涌不止,生生不息。
站在云龙山顶眺望古城,新楼与古城交相辉映,地铁穿梭与运河奔流相得益彰。徐州文化基因的青春密码,正隐藏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之中。作为新时代的彭城少年,我们既要做历史的传承者,用双手守护文化根基,又要做文化的创新者,以青春为笔,在古老的彭城大地上,续写属于当代的文化新篇。
青春书写千年彭城
◎徐州市百川学校 唐宇苗
徐州的建城史已有2600多年,记载的历史人物众多,传承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历史典故和传说浓缩于我们老城区横亘南北的中轴线里,即现在的“彭城七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漫步其中,慢慢品味,感受着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时常感慨我们的历史是由青年绘就的壮美画卷。
云龙山上,当年的徐州知州苏轼曾感慨:“水绕彭城楼,山围戏马台。古来豪杰地,千岁有余哀……他年君倦游,白首赋归来。登楼一长啸,使君安在哉。”也许当年他身处云水天之境、诗书画之景,站在如今的观景台位置,或许还泛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多么惬意。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也不过40岁左右。他在徐州勤政为民、筑堤抗洪、发掘煤炭、造福一方,得到徐州百姓爱戴。
户部山侧,留存着众多古建筑群,特别是文化气息浓厚的古宅、古巷。这里是徐州科举文化、帝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荟萃地。户部山承载着悠久的彭城记忆,明清的古民居得以完好地保留和修缮。传统的油纸灯笼悬挂在屋檐上,精美雕琢的砖瓦排列在房檐上,杜鹃花在院中散发出幽然的芬芳。我仿佛看到一位位青年才俊正在灯下苦读,努力考取功名,报效国家。从大院中穿过,似乎抬眼之间,就穿越了千年。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中,留存着春秋、两汉、唐、明、清等老徐州城遗址,形成了国内罕见的叠城奇观。这里见证了两汉的强盛与繁荣,也铭刻了唐、明、清的兴盛与衰亡,让我们能够回想起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以及无数筑城青年的血汗和付出。
九里山旁,现代的石刻仍能让我们聆听到“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的千古吟唱。山腰上一排排耸立的侧柏仿佛诉说着当年的战乱纷争。站在山顶向下眺望,两汉的硝烟似乎还未散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似乎还在山前与敌军厮杀。那时他也不过26岁,却指挥江东子弟,一举灭亡强秦,开创西楚霸王伟业,展现了青年英雄的豪迈与壮志。
追古思今,令人感慨万千。许多历史传奇是由年轻人书写的,这激励着我们青少年要奋发有为,坚持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为徐州的更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徐州精神焕发新的风采!
青春解码彭城文化基因
◎徐州市第四中学八(2)班 陈奕诺
指尖轻抚汉画像石拓片的纹理,那粗犷的车马出行图、灵动的乐舞百戏,仿佛穿越千年,在掌心苏醒。漫步彭城七里,辣汤腾起的热气裹挟着油馍灌鸡蛋的焦香,老茶馆里梆子戏的苍凉唱腔与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泛黄的家书、斑驳的勋章,共同勾勒出徐州的文化长卷。作为新时代的彭城少年,我们既是历史的聆听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新力量。
巷陌深处,藏着最鲜活的文化密码。清晨5点,油茶摊主舀起琥珀色的浓汤,铜勺与陶碗碰撞出清脆声响,唤醒整条街巷。这烟火气里,藏着儒家“民以食为天”的智慧传承。徐州民俗博物馆内,孩子们手持拓包轻轻敲打宣纸,将汉画像石的云气纹、四神图案复刻下来;中学生巧思妙想,把汉画像石纹样融入校服设计,让传统纹样随着青春的步伐灵动起来。
淮海战役纪念馆里,褪色的家书与作战地图无声诉说着信仰的力量。00后讲解员运用“情景还原法”,突然播放模拟炮火声,让观众瞬间穿越回战场。大学生开发的“淮海记忆VR应用”,让人们能身临其境地参与战役决策,触摸历史的温度。
青春力量正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汉服爱好者将汉画像石纹样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挑战赛;徐州乐园借助全息投影技术,让项羽和刘邦在现代舞台上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创新尝试,让传统文化从展柜走向大众视野。
站在云龙湖畔回望,古朴的汉画像石、热闹的烟火街巷、庄严的纪念馆,共同编织成徐州独特的文化经纬。我们用短视频记录非遗技艺,用AI复原失传的汉代乐舞,用创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文化传承的密码,就藏在青春与传统碰撞出的璀璨火花中。
指导老师:潘畅
青铜鼎上绽放的蔷薇
◎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一(24)班 武音希
在徐州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一尊汉代青铜鼎的饕餮纹饰间,不知何时萌发了一枝野蔷薇。斑驳的青铜与鲜嫩的花瓣相映成趣,恰似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基因里,始终跃动着的青春密码——那些在历史褶皱里生生不息的创造激情,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鲜活的少年意气。
两千年前的汉画像石上,青春的律动依旧栩栩如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蹴鞠图》中,束发少年腾跃如飞,衣袂在疾风中翻卷成流云的形状。工匠用最坚硬的青石定格了最轻盈的瞬间,让汉代少年对力量的崇拜、对速度的追逐,穿越时空叩击着现代人的心扉。彭祖八百寿的传说里,分明藏着先民对生命活力的永恒向往,正如今天徐州青年在云龙湖畔晨跑时,额角渗出的汗珠仍在折射着同样的光芒。
苏轼在黄楼写下的诗句里,跳跃着文人的少年心气。这位40岁的徐州太守,在治理黄河的间隙仍能写出“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迈。他在石潭发现的一汪清泉,至今仍在云龙山上汩汩流淌,滋养着这座城市绵延千年的诗意。徐州文脉里始终流淌着这种天真烂漫,就像户部山古民居的砖雕窗棂间,总会不经意地探出几枝凌霄花。
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沙盘上,凝固着另一种青春的热血。推着小车运送补给的百姓,多是20岁出头的青年农民;用身体接通电话线的通信兵,眉宇间还带着未褪的青涩。那些沾着硝烟的情书、磨破的布鞋等,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青春,永远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今天的徐州青年创业者,在淮海科技产业园敲击键盘时,指尖跃动的何尝不是同样的赤诚?
当潘安湖的芦苇荡从采煤塌陷区变身生态湿地,当徐州重工的盾构机在地下划出新的轨迹,这座古老的城市正以青铜鼎的厚重承载科技新苗的生长。汉文化景区里穿汉服的少女与机器人导览员并肩而行,户部山的月光依然照着直播带货的创业者。
徐州的文化基因里,始终住着个不老的少年——他左手握着汉画像石的拓片,右手点击着智能终端的屏幕,在五千年的文明根系上,不断生长出新的年轮。
以青春『纸墨笔』写好新时代文化
◎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一(7)班 陈朗
古有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吾辈青年应义不容辞、刻不容缓地加入祖国建设的征程,以涅槃之心点亮薪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幼生活在徐州,徐州的一草一木于我而言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走在宽阔的街道上,看两边绿荫成片,花朵成簇,笑脸成群。这些景象似乎平平无奇,但当我深入探索城市的每个角落时,才真正认识到徐州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云龙湖畔,杨柳青青风飘摇;燕子楼旁,啼鸣浅浅诉衷肠。夕阳下的戏马台仿佛镶上了金边,显得格外雄伟壮阔。青砖被岁月镀上了琥珀色的包浆,晚风掠过台前的松林柏树,发出穿林打叶的声响,似有金戈铁马的回响。华灯初上的户部山也别有一番风味,灯火的光晕无声地渲染着砖瓦上未干的水洼,点缀着飞檐上蹲兽的剪影。时光似乎格外眷恋这座城市,七里巷陌仍生动如初。
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的呼唤,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当5G的信号穿过地下两千年的古迹,当数字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我们用新时代的科技,续写青春徐州的新篇章。
暮色里的回龙窝,二维码在月光下泛着幽光,烟火气息与赛博科技的碰撞赋予了回龙窝新的生命。清晨的AI播报声也显得有几分人情味,智能浮标监测着水质数据,无人机掠过湖面,划下的数字波纹与真实的湖面交织。年轻人也回归传统文化,身着汉服,头戴簪花,穿梭于街巷之中,留下古今深情的对话。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过去,而是超越时空,成就与重建算法和数据的新时代。
新时代的青年正如那初升的太阳,以热血浇灌青春的花朵,用勤勉绘制未来的宏伟蓝图。梁启超曾言:“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青年,站在时代的交汇点上,应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存于心间,方能成就不朽伟业。
青年人在晨光中应将传统文化慢慢嵌入现代生活,文化的血脉正重塑着新时代的生命。吾辈青年应传承薪火,永葆文化之青春。
拓新
◎徐州市第十三中学七(26)班 梁钰晨
立于徐州汉画像石前,墨色漫漶,似星云浮动。古拙的刀痕之下,骏马腾跃,朱雀振翅,分明是先民以石为纸,泼洒出的生命狂想。青春密码,原来就刻在石上奔涌的线条里,蛰伏于创造者滚烫的指尖下,千年不息。
置身淮海战役纪念馆,挺立的丰碑如剑指苍穹。一张泛黄的请战书在眼前铺开:“愿以青春,铸胜利之基!”字体稚拙,却似金石坠地。原来,青春的密码亦书写在舍生取义的热血中,燃烧于为理想献身的纯粹信念里,构成了民族脊梁上最硬的骨节!
当青春的目光与历史相接,守护便不再是静默的瞻仰。彭城七里巷陌的烟火深处,我们启动了“拓新”实践。汉画像石上的朱雀纹样被提取成动态光效,在古巷砖墙上振翼欲飞;纪念馆里,青年艺术家将英雄事迹熔铸为金属雕塑,矗立于广场。青春之力,是将历史魂魄注入当代脉搏,让文化扎根于数字土壤与钢铁丛林间,生出血脉,盛出绿叶。
我深知,真正的传承并非复刻旧影,而是让古老的基因在时代肌理中焕发新生。墨纹里的朱雀与广场上的钢翼之鸟,本是同一种飞翔姿态的千年转码;街巷里的烟火与新媒介中的光影,皆是人间温暖的同声歌咏。青春的密码从不是被动的附属物,而是激活者手中的刻刀,是创造者心胸中的热火。
当我的指尖轻轻抚摸汉石拓片,那冰凉的铜铁之下,却涌动着滚烫的创作激情;当巷风拂过钢羽,铮鸣声中激荡着古今相和的壮阔回响。青春,便是那永恒的腔调,在时光的长河中回荡。以创新为刃,以热爱为火,我们终将文化根脉锻造成支撑苍穹的梁柱,让它在每个春天绽放出比历史中更璀璨的新芽。
守护文脉,我们不应只回首过去,而应展望未来。冉冉升起的红日闪耀着千古彭城,七里历史文化传承的密码,已在不言之中。
与城市脉搏同频
◎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七(11)班 李佳蔚
当晨曦照耀空气中的微尘,徐州城那古老的心跳,从未停止。 ——题记
清晨的阳光刚铺开,我便循着它来到了户部山。刚至山脚下,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蜿蜒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青砖黛瓦,飞檐斗拱间每一片瓦当都诉说着过往岁月。
我着一袭汉服,头戴簪花,手握团扇,倚在坑洼石壁的瞬间,指尖传来微凉的触感,一种沉稳而悠长的律动似乎从脚下传来——是这座城在呼吸,在跳动。
走进余家大院,一座典型的明清四合院便展现在眼前。屋檐下悬挂着几盏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正房高大宽敞,木雕门窗精美绝伦,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在匠心独运地雕刻下栩栩如生。我忍不住伸出手,轻轻抚过那温润的木纹。恍惚中,几位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姐们在闺房内刺绣,黛眉微蹙,素手轻挑;余光中,公子们在庭院中读书,低眉执卷,墨香盈室。阳光洒在一角的井中,形成一片明媚的光斑。我探出头向井里看,却见我的脸庞与故人的身影重合。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正与这老宅深藏的韵律,慢慢地同频。
离开余家大院,沿着曲折的小巷前行,便来到了郑家大院。与余家大院的规整、大气不同,郑家大院显得更小巧精致,布局紧凑,廊道狭窄而幽深,抬头望,唯见一线碧蓝。走进屋内,陈旧木桌摆放整齐,墙上挂着的几幅泛黄字画,至今仍散发着淡淡书香气。忽见一位老者挥毫泼墨,笔尖下如有星辰流淌。他慈爱地笑着,将未写完的诗篇郑重地递给了我。我摩挲着纸页粗糙的纹理,那沉稳有力的古老脉搏声,又在耳边响起。光透过窗玻璃,温柔地落在我的手臂上,我能感觉到自己手腕下那不疾不徐的跳动,正与这满屋的书香、窗外城市的低语,和谐共鸣。
我明白了,城市的血脉不是冰冷的石刻,而是流动的星河,是先民留给未来的信笺,是连接古今的脉搏。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不仅是这血脉的聆听者,更应是它绵延的见证者和续写者,不负这光阴流转,不负这熠熠生辉的传承。
夕阳挂在云龙山的轮廓上,晚霞温柔。我轻轻抚着自己的手腕,感受着那平稳的搏动。它正和我脚下的土地,和这座古老的徐州城,一同跳动着,同频共振,生生不息。
指导老师:王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