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永康
近日,丰县65万亩小麦收割工作完成,广袤的田野上,金色麦浪化作丰收硕果。与此同时,在位于宋楼镇的丰县全新世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一场“秸秆革命”正在悄然展开,小麦秸秆通过发电实现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丰收时节,丰县大地麦浪滚滚,联合收割机与运粮车在田间忙碌穿梭,构成了一幅幅丰收画卷。
在师寨镇李庄村和仇集村的麦田里,为加快小麦的收割进度,镇里开启“白加黑”模式,农机手加班加点、收割机挑灯夜战,争分夺秒抢收小麦。
为防范旱涝急转,应对连阴雨天气对夏收的不利影响,有关部门依托科技赋能,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和智慧农机监管平台,提前与农机手确定服务范围和作业标准,通过平台精准调配各类农机具。
“通过智慧农机监管平台,我们能实时调度和监管农机具的作业轨迹、面积、质量等情况,合理调配资源,确保夏收工作顺利完成。”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麦收期间,20余支农机快速抢修小分队随时待命,为参与夏收夏种的农机具提供保姆式流动服务,及时排除故障,保障“三夏”工作顺利进行。
在金色麦浪退去后,秸秆处理成为关键问题。
为打通秸秆利用“最初一公里”,丰县组织专业队伍开展秸秆离田作业,一小部分作为牛羊饲料送往养殖基地,大部分则运往发电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丰县创新推出“村集体管理+政策补贴+企业让利”模式,农户享受半价收割服务,村集体统筹秸秆资源,企业以市场化手段收储,既加快夏收夏种进度,又为农民减负。
“拉一趟货20多捆,一天能跑十几趟!”货车司机刘亮见证着秸秆运输的繁忙景象。据丰县全新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含磊介绍,今年企业承接了7个乡镇共12.1万亩秸秆离田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
在完成秸秆离田作业后,这些秸秆将开启它们的“绿色变身”之旅。
“我们通过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材等多品种掺烧,确保锅炉稳定运行。每年综合利用树皮、秸秆、果树枝条等农林废弃物约31万吨,年节约标煤约10万吨。今年预计收储的秸秆可支撑电厂100天发电。”走进丰县全新世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的大数据集控室,公司总工程师马后金详细介绍着屏幕上锅炉温度、蒸汽压力等参数情况。
从生态效益看,相比使用化石能源为原料,该电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从经济效益看,每1.4公斤秸秆约能转化1度电,仅小麦秸秆一项,该电厂每天就能生产约35万度电,同时还能产生100多吨蒸汽,满足宋楼镇木业产业园区的企业用热需求。这种从田间到电厂的闭环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让小麦秸秆“变废为宝”,实现了“点草成金”。
在确保粮食丰收的基础上,丰县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模式,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通过秸秆发电,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