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5

秸秆收储网络覆盖225个行政村 新沂市成功打造低成本、高效益“绿色循环”产业链 徐州日报 | 2025-06-23 

本报记者 蔡思祥 通讯员 巩云

近年来,新沂市积极探索秸秆回收综合利用的全新模式,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食用菌培育等实用技术,不断提升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成功打造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循环”产业链。这不仅减轻了农户处理秸秆的负担,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新沂市盛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饲料仓库,打料机正有条不紊地将小麦秸秆粉碎压实。“我们这里的1500多头肉牛,每年要消耗一万多吨秸秆,相当于消化了周边十多个村的麦秸和玉米秸。”公司总经理孙幸福抓起一把草料介绍,相比传统精饲料,秸秆饲料成本降低30%,而肉牛日均增重可达1.2 公斤,肉质更紧实。饲养员程仁岭深有感触:“秸秆饲料里添加了益生菌,牛吃了少生病,毛色锃亮。过去农户为处理秸秆发愁,现在我们上门收,每亩地还能给农户带来50元收入,一举两得。”据测算,该公司年消耗秸秆可减少碳排放约8000吨,相当于种植45万棵冷杉。秸秆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不仅能成为牛羊喜爱的营养饲料,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孕育鲜美蘑菇的食用菌棒。

走进中沟村种植户陈凤喜的菇棚,掺着金黄秸秆的菌棒整齐地堆叠着,散发着独特的气息。陈凤喜看着满棚的菌棒,脸上洋溢着喜悦。“用小麦秸秆替代30%的玉米芯,每袋菌棒成本一下子就降了五毛钱。就我们这3亩的大棚,一年下来能节省成本超2万元。菌渣还能还田当肥料,供周边的葡萄地用,这样还能有一部分收入。”陈凤喜说。“镇里配了3台秸秆离田机,把麦秸加工成20厘米长的‘标准件’,种植户随用随取。”中沟村党支部书记陈晓晨介绍,全村10户菇农今年预计产值突破100万元,户均增收10万元。小小麦秸,不仅让“草垛子”变成“钱袋子”,更形成“秸秆种菇—菌渣肥田—果蔬增产”的闭环生态。

新沂市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目前,新沂市已建成覆盖225个行政村的秸秆收储网络,年处理能力达35万吨。据统计,2024年,新沂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