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梦雨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行走彭城大地,传统产业正通过绿色改造焕发新生,新兴产业借势绿色智造加速崛起,高质量发展热潮涌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一幅幅“绿动”澎湃的工业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近年来,徐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工业绿色理念已然深入人心,绿色徐州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6月23日至29日,全国节能宣传周以“节能增效 焕‘新’引领”为主题拉开帷幕。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徐州,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的答卷上书写绿色发展最优解?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绿色大考”,正在彭城大地上书写着创新的答案。
+
增效做『加法』 拓出绿色增长新赛道
中煤大屯煤电(集团)有限公司自1970年在沛县建矿采煤,首创煤电铝运一体化经营,被誉为“大屯模式”。
如今“大屯模式”也在变轻变绿。大屯公司新能源示范基地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基地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下方水域进行渔产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周边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这片采煤塌陷地,如今以“加法思维”重构发展逻辑,也揭开了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密码。
“十四五”以来,徐州将节能降碳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市工信局严格落实国家、省、市节能降碳战略部署,以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为核心目标,统筹推进节能降碳与绿色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持续放缓,能耗强度持续优化、降幅居于全省前列。
工业领域是节能降碳的核心阵地,市工信局紧紧牵牢工业节能的“牛鼻子”,针对重点板块、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常态化监测预警、精准实施靶向管控,引导企业通过工艺升级、设备更新、余能利用、绿电替代等手段,挖掘节能潜力、提升能效水平。同时,引导企业围绕“能源低碳化、资源高效化、生产洁净化、产品绿色化、用地集约化”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创建,持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水平。
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下降约8%,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9家,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全部优于行业基准水平……这“一增一减全优”的数据,印证着传统产业的“绿色蜕变”。
能源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徐州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把推进能源绿色发展作为培育绿色生产力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结构如何破局优化?绿色低碳如何加速转型?
一手抓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培育,一手抓新能源应用场景开发,在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转换赛道上,徐州努力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
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搭建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风光氢储”重点产业链集聚成群,产业集群持续保持上下游贯通、全产业链协同的良好发展态势,我市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提升。
截至2024年年末,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提升至40%、发电量占比提升至17%,徐州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能源供给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驭“风”而上,逐“光”而行,从光伏板下的生态修复,到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壮大,徐州以“加法”思维,加的是新能源开发,加的是产业链协同,加的是绿色技术浓度,持续做好能源加法,不断拓宽绿色经济发展新赛道。
×
焕新做『乘法』 打造绿色智造新引擎
如果说“减法”带来的是量变的积累,那么,“乘法”便体现了我市绿色智造和装备焕新的质效叠加。
当旧设备在拆除声中退场,新落成的智能车间正吞吐着绿色能源,焕发工业新动能。
在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一场智能制造变革正在重塑发展生机。生产线上,自动化装置有序作业,一批批车用智能电源控制器新鲜“出炉”。
为加速企业“智”造升级,公司设置了全自动SMT生产线体、全自动组装线体、全自动标定及测试线体,实现从研发、零件制造、装配、测试全流程产品服务,先后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荣誉。
这座城市正以数字化为杠杆,让传统工业在技术革新中焕发新生。而焕新的深意远不止于设备更迭,更在于理念更新。
国家“两新”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及时配套出台了《徐州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实施重点行业装备更新、数智赋能网联提速、节能降碳绿色转型等“行动”,动态跟踪项目进度。
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新购置设备数量约4.3万台(套),不仅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更推动“徐州制造”向“徐州智造”加速转变。
在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低碳实验室,“绿色理念”已深入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公司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组建低碳实验室,实施“产品生态设计”等优质绿色项目,大大提升了绿色管理水平。
“我们公司重视清洁能源的使用,各厂区建有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优先使用绿色能源,搭建能源在线监测平台,可对工厂电、水、蒸汽等能源进行实时监测,采用绿色回收周转桶替代一次性包装桶,每年可减少一次性包装桶使用3000余个。”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卫兵说。
一家企业的绿色转型,正带动整条供应链的低碳升级,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攀升。
近年来,徐州建立了“百家绿色工厂动态培育库”,真金白银激励企业创绿。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92个、绿色园区5个,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双国字号”。
实现“双碳”目标,绿色制造的“乘法效应”不仅体现在体系构建,更需要技术创新的持久蓄力。
中能硅业采用FBR硅烷法颗粒硅技术替代传统棒状硅技术,吨硅电耗较棒状硅直降77%;金虹钢铁采用全废钢短流程连续加料式电弧炉冶炼工艺,实现了智能化、节能化、绿色化生产……
当智能制造与绿色工厂深度融合,当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赋能,创新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徐州绿色“智造”的发展动能正不断奔涌。
-
节能做『减法』 腾出绿色低碳新空间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所在。
当“双碳”目标遇上转型需求,如何推进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节能空间从哪里挤?
徐州选择向存量要效益,从源头上做“减法”。
在江苏徐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烧结车间,锈迹斑斑的步进式烧结机正被缓缓吊离,副总经理王爱旺指着空出的场地说:“我们积极落实国家最新产业政策,提前淘汰现有步进式烧结机,是全国首批响应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并提前淘汰现有步进式烧结机的钢铁企业,吨烧结矿能源消耗降低18%左右。”
这幕“去旧生新”的场景,恰是徐州传统工业减存量、增效益的缩影。
与此同时,徐州金虹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屋顶正铺展着另一种景象:分布式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金虹钢铁集团董事长罗长永算了笔账:“利用厂房外立面建成近85MW分布式光伏,年可发电1.05亿千瓦时,企业绿色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每年可减少约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种“屋顶革命”在徐州已成潮流。目前,全市工业领域分布式光伏装机量持续攀升,一个个老旧厂区正变身成片的“阳光电站”。
事实证明,擦亮“绿色”发展主色调,用节能“减法”才能腾出绿色低碳新空间。
市工信局积极推动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建立了“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库”,以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能源替代、余能利用、信息化管理等方向为重点,每年滚动实施百项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可形成10万吨标准煤/年以上的节能能力,为全市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能耗空间。
同时,严格“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对钢铁、焦化等过剩产能项目实施能耗减量替代。积极引导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技改挖潜,鼓励高耗能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
中联水泥、龙山水泥相继对熟料生产线进行了六级、七级预热器技术改造,改造后熟料单位产品能耗均已达国标1级能效;徐钢集团实施1280立方米高炉配套步进式烧结机技改项目,能效水平达到国标先进水平……
这些藏在生产线上的“绿色密码”,印证着一个转型逻辑:减不是退让,而是为新质生产力腾空间。
淘汰的是一排排旧设备,激活的是一座城的新动能;削减的是一吨吨煤耗,增值的是一张张绿色名片。
这组看似矛盾的辩证法,正重塑徐州工业的发展密码——用暂时的退,换更高质量的进。唯有卸下高耗能的包袱,才能轻装拥抱绿色未来。
÷
引领做『除法』 构建绿色发展新生态
良策筑基,绿能兴业。这座老工业基地正通过政策创新破局转型堵点,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发展动能。
《徐州市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徐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工作措施和年度任务清单》《徐州市(近)零碳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相继出台,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从顶层设计入手,为能源结构调整扫清机制障碍,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政策落地的发力点,在于打通部门协同的“梗阻”。市工信局联合相关部门强化协同合作,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企业碳排放交易、产品碳足迹认证等工作开展,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让政策、技术红利真正惠及企业。
人才与标准的双轮驱动,构建起绿色发展的生态基底。徐州围绕绿色低碳领域,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增设紧缺专业,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依托高校、协会以及重点企业,牵头制定节能降碳领域多项地方标准,以标准化引领企业绿色转型。
徐州锚定“双碳”目标,全面推进节能降碳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大力发展氢能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能耗空间上,2021—2024年我市能耗强度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为2025年争取约110万吨化石能源消费量。
能源结构上,新能源装机实现较快增长,今年1—5月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同比增长34%,发电量同比增长41%,风电项目稳步推进,清洁能源消费量继续攀升。
政策支持上,中央与地方资金协同发力,对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以及绿色制造创建进行支持。今年已申报节能改造项目十余个,140余家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制造创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过渡年和关键推进年。面对新形势,徐州将继续筑牢绿色发展根基,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聚焦低碳化,推动钢铁、焦化等行业能效对标提升,实施机电设备能效升级,通过流程降碳、工艺降碳等构建循环生产体系。深化绿色化,完善绿色制造培育机制,推动全流程绿色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创建,推广节能降碳技术与清洁能源替代,布局零碳(近零碳)工厂。加速集约化,推进废旧钢铁、塑料等资源高值化利用,培育循环经济龙头企业,构建企业、园区协同利用网络,前瞻布局废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综合利用,为退役高峰储技蓄能。
当光伏板在采煤塌陷区熠熠生辉,当绿色工厂助力企业节能增效,这座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蝶变正印证着:降碳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密钥。
减存量、优增量,让发展“含绿量”更足;强创新、转动能,让产业“含新量”更高;除壁垒、强引领,让经济“含金量”更重。“双碳”战略下,徐州将节能增效融入发展肌理,以焕新思维破除转型桎梏,持续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