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璇
◎开栏的话:
在青春的赛道上,总有一些闪耀的坐标,见证着青年人的奋斗与成长。在青年路271号的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便是这样一个筑梦之所。十五载岁月流转,这里汇聚了无数年轻而滚烫的灵魂,他们的梦想在此破茧,初心于此起航。即日起,本报与徐州市创业工作指导中心携手,推出“青年路上的青年人”系列报道。我们将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这些破局者的锋芒;用真挚的情感,见证新生代的磅礴力量。
六月的徐州,热浪初显。在江苏师范大学毕业典礼涌动的人潮中,智慧教育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张磊脱下学士服,赶往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1120办公室。
只见办公桌上摆放着几双VR手套,墙上贴着二十多项专利证书。这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正带着他的上水弥漫智能科技团队,在VR触觉领域开辟出一条新路。
故事要从童年时的游戏说起。小时候,张磊晚上常因家中那只瞪着眼睛的猫头鹰而吓得不敢入睡,只能躲在被子里玩VR游戏打发时间。当虚拟世界的画面和声音无法满足“触摸”的渴望时,“触摸到虚拟世界的物体”的念头便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大一下学期,他在徐州市创业工作指导中心举办的“梦想+”创业训练营中第一次接触到创业实战。怀揣着“打破虚实界限”的信念,他拉着机电、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同学组队,投入到VR触觉技术的研发之中。
然而,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张磊回忆说:“刚起步那会儿就遇到了困难,资金链的断裂曾让项目陷入停滞。由于缺乏经验,团队对启动资金规划不当,导致产品研发被迫中断。”
正当众人焦头烂额时,转机出现了。一些海外油管博主看到他们的项目后自愿发起众筹,不少国外的游戏发烧友纷纷伸出援手,帮他们熬过了那段“寒冬”。这次经历也让张磊明白,创业不是孤军奋战,用户的需求就是最好的动力。
可技术攻坚远比想象中残酷。为模拟真实触觉,团队了解过在皮肤表面贴电片释放电信号的方式,也研究过国外充气手套方案。最终,在与许多科技企业的交流中受到启发,创新性地采用了微型电机产生震动模拟摩擦力的方案。“这种方式相对更安全,设备也更轻便。”张磊解释说。
如今,他们的VR手套已能还原触摸物体的材质、温度和压力。除了应用在游戏领域,这套设备还被本校的师范生们带去了徐州的一些中小学课堂上。学生们戴着这套设备,可以亲身体验武松打虎的场景,也能在虚拟化学实验室里安全体验钠水反应的热感,这些应用案例让技术有了温度。
创业四年,张磊把“叛逆”变成了破局的武器。家人曾希望他继承家业,他却带着团队从零开始创业;当行业巨头聚焦VR头显时,他专注垂直领域,和字节跳动旗下Pico、海外VR博主合作,让产品走进电竞玩家的视野。
今年的毕业典礼结束后,团队核心成员有的保研本校,有的即将赴哥伦比亚大学、南洋理工深造,而张磊本人也将前往美国学习人工智能,立志把前沿技术带回徐州,并带领公司的创新产品扬帆出海,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徐州不仅能用美食留住人,还能用创业园的土壤成就人。”张磊指着办公室窗外说,“从师大到市创业工作指导中心,导师们像长辈一样看着我们长大。”在众人的托举与支持下,那个曾经渴望“摸到虚拟世界”的小孩,正在用科技让梦想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