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劲松 于龙 李薇薇 通讯员 张子晨
六月中旬,热浪滚滚。
在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铝板带厂的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千度熔炉吞吐着赤红烈焰,工人们在蒸腾的热浪中穿梭奔忙,废弃铝料熔炼成高端铝材。
走进占地534亩的现代化厂区,各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这里,废弃铝料经过熔铸、热轧、冷轧等一系列精密工序后,华丽变身为不同厚度的铝卷材和各种规格的铝板材。
该厂自2012年2月投入试生产,一期年产能达10万吨,并预留了二期扩建空间。“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铝板带厂副厂长冯波介绍,目前工厂主要产品包括军工级5A05/5A06合金板、新能源动力电池料、车用散热器管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中,宽度达1.8米的动力电池铝箔料已供应多家新能源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走进熔铸车间,一股裹挟着高温的气浪迎面扑来。熔炉内,赤红的火焰肆意翻涌,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赫然显示,炉内温度已突破720℃。
身着厚重防火服、头戴隔热面罩的工人们持取样器,小心翼翼地靠近熔炉,每靠近一步,热浪如汹涌波涛般袭来,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精准地舀取铝液。
“镁元素在高温下极易烧损,每次取样都得争分夺秒!”现场的师傅喊道。他灵活地操作着光谱分析仪,双目紧紧锁定着化学成分数据,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说,自己手中的每一次操作都关乎后续铝板的质量,所以在熔铸第一道工序必须筑牢质量根基。
移步热轧车间,操作台的温度计定格在42℃,但靠近轧机的区域,体感温度远超于此。
“注意板形!第三道次压力再微调30KN!”轧机主操师傅的对讲机里传来急促而严肃的指令。他全神贯注地紧盯监控屏上不断变化的板形曲线,手指在操作面板上快速而熟练地调节着各项参数。
在高温的“烤”验下,工人师傅们时刻保持高度专注,因为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整块板材报废,造成巨大的损失。每一次操作,都是对他们技术与意志力的双重挑战。
冷轧车间内,德国进口的西马克轧机发出低沉而持续的嗡鸣。尽管车间内安装了大功率空调,但设备散发的大量热量依旧让整个空间闷热难耐。
车间拉弯矫直工序的自动检测设备时刻保持着警惕,如同忠诚的卫士,实时扫描铝板表面,一旦发现任何瑕疵便会立即发出警报。
厂党群工作部负责人卢婷婷介绍说,正是通过科技与人工的双重保障,才确保了每一块出厂的铝板都能达到严苛的质量标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可靠的材料支持。
“我们通过积极走访客户,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参加各类行业展会,展示自身实力与产品优势;借助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市场变化趋势。”冯波介绍。
通过这些方式,企业能够迅速捕捉市场变化,并及时、合理地调整产品结构。目前,铝板带厂的产品覆盖了1、3、5、6、8系合金,涵盖了熔铸铝扁锭、热轧中厚板、军工产品、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等多个重要领域。
为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巩固与老客户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开发新客户,扩大客户群体;持续推出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同时,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市场方案,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凭借这些举措,铝板带厂的产销量稳步提升,稳定保持在10 — 11万吨。
冯波表示,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每年投入不低于3.5%的研发费用,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引进先进设备,还计划搭建智能化生产系统,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在新能源材料市场的占有率。
连日高温,各车间高温区的冰柜里,盐汽水等防暑饮品供应充足;午休时分,后勤人员推着降温品,穿梭在各个车间;休息室里,空调全力运转,给职工带来清凉。
女工张红月在车间生产一线班组“三班倒”,一干就是10年。凭借“嘴勤、手勤”和不服输的劲头,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叉车操作要领,还能灵活驾驶行车吊运铝锭,成为车间里当之无愧的“多面手”。
2024年12月的一天,中班生产班组的叉车工家中突发急事,而正在生产的“华峰料”急需进炉,一旦停机将导致后续生产中断。接到同事电话时,正在休息的张红月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火速从家中赶来,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
“在铝板带厂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企业和职工是命运共同体,铝板带厂不仅锻造出了优质的铝制品,更锻造出了温暖人心的企业文化。”卢婷婷感慨地说。
据介绍, 2025年,该厂规划产能将提升至11万吨,重点开发宽幅装饰板、动力电池料等高端产品。二期项目建成后,年总产能有望突破20万吨,进一步巩固其在铝加工行业的领先地位。
“十五五”期间,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铝板带厂计划将产量从含来料加工10万吨提升至全部自产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年盈利超1000万元,同时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
冯波表示,该厂“废料—高端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实现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新项目的推进,企业将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