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赵作奎:用乡土文字续接乡村记忆 徐州日报 | 2025-06-19 

本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孙梦梦

“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这是他的青春留下,留下来的散文诗……”6月15日,由许飞演唱的歌曲《父亲写的散文诗》在大街小巷循环播放。而在铜山区马坡镇,57岁的农民作家赵作奎,正用沾满泥土气息的笔触,书写着属于乡村父亲的“生活诗行”。

作为马坡镇前八段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赵作奎的创作始终扎根家乡大地,讴歌家乡人在党的好政策下,奔小康的人与事,先后在国家级及省市区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散文、诗歌。

1988年,赵作奎在马坡镇天元集团宣传科工作,除了负责新闻稿撰写,还是《天元报》主编,新闻和副刊稿件基本是他自己写。工作再忙,晚上他还是会抽出时间,读书看报,搞文学创作。那时发表一篇诗歌稿酬五六块钱,投稿十篇能中一篇就很不错了。一个月一二百块钱的工资,基本都被他用来买投稿信封、付邮资和各类文学书籍上。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家庭经济压力也渐渐大了起来。1994年,他放下笔,外出打工。“当温饱问题都没解决的时候,就没有诗和远方了。比起当一个作家,我更要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赵作奎说。想多挣钱,就得有本事!在外出打工的日子,他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看技术书。节假日,在书店一待就是一整天。那几年,赵作奎的文学作品发表得少,电力学、工程预算等专业书籍成了他的“新宠”。凭着勤奋与努力,他自学了图纸识别、工程预算等技能,在山东济宁市新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

2020年,孩子们都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52岁的赵作奎重新拾起笔。十余年的生活沉淀,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对家乡愈发思念,他的文字也愈发厚重。2022年,他加入徐州市作家协会,他的文学作品也相继在《农民日报》《中国消费者报》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

家乡是他文学创作中描绘最多的场景。《寡妇柳》里坚韧的农村妇女形象,《微山湖边的女人》中质朴的渔家生活,《段里的由来》里记录的家乡变迁……每一篇都是献给故乡的“情书”,其中以微山湖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卖蟹记》,还入围2024年全国芙蓉杯小说创作大赛。

“离开了家乡,为啥你的作品中总能看到家乡的影子?”有人这么问赵作奎。他们可能并不了解,现在赵作奎写作不再是为了稿费,而是怕家乡的那些故事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而消失。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精神。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更是对乡村生活的记录和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为家乡的振兴和发展贡献一份文学的力量。

如今的赵作奎学会了用电脑写作。“投稿都是电子版了,我也得与时俱进!”他指着屏幕上《故乡的麦穗熟了》笑着说道。虽已快步入花甲之年,但赵作奎仍想创作更多的作品,编写家乡的村志,留下更多的故事,就像麦穗一样,低头耕耘,静待收获……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