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8

在书院 徐州日报 | 2025-06-16 

◎燕然

书院是名山的灵魂。黑色筒瓦,垂脊跑兽,清水砖墙,青石铺路,这处位于彭城七里南端起点之上、东倚云龙山西坡、西望云龙湖的院落,就是复建的云龙书院。书院,七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门头、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楼、宜福堂。楼堂祠庙,亭斋轩廊,青松翠竹,绿树奇石,整座书院营造出一种古朴庄重的官式建筑风格。

门额上金字镌刻着“家国之基”的国学大讲堂为重檐歇山建筑,是云龙书院的主体建筑之一,体量高大,木作精美。室内悬挂“学达四海”匾额,下方讲坛背倚《三字经》木雕屏风;紫檀色的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一室的古色古香仿佛让时光倒流了千年。步入讲堂,则让人肃然生敬,顿作一心向学之想。

讲堂后的文昌楼为二层硬山建筑,一层供奉孔子坐姿铜像,背后屏风上刻《论语·学而篇》,上方悬挂“万世师表”匾额。游人来此瞻仰圣贤,自当心存虔敬。二层陈列历代书院文物,泛黄的宋代试卷、古拙的书院藏书章、蒙尘的砚台等,展示了书院文脉的历史传承。

登楼凭眺,院内游廊迂回,花木浓阴,斜阳脉脉,湖光山色排闼而来。此情此景,不觉让人心定神怡,世俗之念涤荡殆尽。

早春时节,云龙书院大门外的几树梅花凌寒吐蕊,清逸高洁,暗香浮动;而后,书院外云龙山西坡湖东路旁数里的杏花竞相绽放,姿态娇艳,胭脂万点;迎春、白玉兰、桃花、垂丝海棠、樱花次第开放,幻化成徐州春天最美的景色。夏季,书院内的市花紫薇盛开,这种花又名百日红,花期很长,紫红、粉白的花儿缀满枝头,扮靓了书院的整个夏天。秋天,书院里金桂飘香,花香袭人,沁人肺腑;银杏叶落,一地金黄;枫叶尽染,如霞似火。冬天,白雪飘飘,雪映翠竹竹愈翠。云龙书院四时之景就是如此幽雅宜人。

我常常穿梭流连于云龙书院一进进院落之间,感受着书院浓郁的书香气韵与书院文脉的浸润。有时不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书院作为当年研习经典登科取仕的修习之所,文人荟萃,学子们定是趁着三更荧荧的灯火,五更喔喔的鸡啼,手执黄卷,寒窗苦读,追逐着鱼跃龙门科考题名的美梦。

云龙书院门外的一方灯柱上镌刻着清代翰林、学者彭元瑞的一副自题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科举时代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折桂”,这是封建士子极为荣耀的事,故称“动人”。这副对联道出古代学子株守课册以求功名的心境。

云龙书院的教化之功成就卓然。自清康熙六十年(1721)始建,到民国初年毁于战乱,云龙书院存在近200年,培育出的人才不可胜数,仅清末就涌现了诸如北洋怪杰徐树铮、大书法家张伯英、主持云龙书院国文讲席的祁世倬等名士。

弦歌不辍,文脉绵延。正如文昌楼前的一副楹联所言:“千古书香育徐淮才俊,一庭正气弘家国情怀。”复建后开院的云龙书院秉承千年书院的历史底蕴,已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皇皇庠序,着力打造徐州的文化高地。在云龙书院国学讲堂,你可以聆听到国内知名学者教授的讲学,老师们开坛论道,满腹诗书,受教于兹定会让你如鱼得水,如沐春风。书院周末讲课皆座无虚席,听讲者不乏年逾古稀的老者,也有青春洋溢的学生。我曾数次来此悉心恭听老师们授课。

聆听中国社科院卜宪群教授讲解楚汉风云,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一段段耳熟能详的故事引领听众走近刘邦、项羽这两位徐州籍风流人物,领略那段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历史。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维系我们与家乡感情的纽带。地域特色鲜明的原汁原味的徐州方言,说着亲切,听来受用,江苏师范大学李申老师的讲授让我对徐州方言的诱人魅力和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知。

徐州籍著名作家赵本夫先生讲述他的履历家史、文学创作之路。不用讲稿,娓娓而谈,一个个故事信手拈来,从阅读经典中感悟什么是文学,读书要读出书中的问题来,要永远充满对自然、土地的敬畏。看似散漫的叙述,却坦露了他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赵先生温文尔雅,大家风范,令人感佩。

我亦曾数次应邀登上云龙书院的讲坛,开设有关彭城七里等内容的传统文化讲座。从南端起点下圆墩遗址、云龙山讲起,沿着彭城路一路向北,依次到徐州博物馆内汉代采石场、土山汉墓、乾隆行宫,户部山戏马台、古民居建筑群,回龙窝、城隍庙遗址,明代钟楼、鼓楼遗址及民国大同街钟楼,城下城遗址博物馆,西楚王宫遗址、文庙,直至最北端故黄河南岸的黄楼和五省通衢牌坊。引领听众穿越于这条起于山、讫于水,长约七里,被划分为七个更新单元,串联系绾起了彭祖文化、楚汉文化、苏轼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山水文化等重要的徐州历史文化元素的中轴线,感受古城徐州的厚重历史与现代繁华。

昔日,云龙书院曾与兴化禅寺、放鹤亭、饮鹤泉、大士岩诸胜迹,共同为云龙山水增色添彩,彰显着云龙山这座名山厚重的人文底蕴。今天的云龙书院,又与云龙湖北岸的艺术馆、音乐厅形成呼应,文化、艺术、音乐三位一体,共同筑起名城徐州的文化家园。

现在,站在云龙山脚下,“路人举首东南望”,望见的已不只是北宋徐州知州苏轼诗里“满冈乱石如群羊”的黄茅冈,更有这座处在九节云龙之首、山林掩映之间青砖黛瓦的云龙书院,它与东坡的山西会馆一起,似为巍巍苍龙点上了一双慧眼。画龙须点睛,有了云龙书院,云龙山更增了几分生气、灵气和名气。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云溶溶兮龙蜿蜿,山之灵兮在书院。云龙书院是云龙山的灵魂,是徐州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高地,是一城人的文化家园。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