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梦婷 刘浚豪
深耕化工领域9年,从基础研发员起步,到成为公司总工程师,一项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成果,记录着江苏易初新材料有限公司(现为江苏易初锆铪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群群的奋斗足迹,见证着她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化工人光荣的劳动风采。
钻研行业
九年如一日深耕材料科学
2016年4月,硕士毕业的顾群群,以一名普通研发员的身份加入南京佑天研发部,带着对化工技术的无限热忱投身于基础研发工作。
“科研是要讲究厚积薄发的。”顾群群说。从入职的第一天开始,她便根据公司产品内容及可能的方向,广泛阅读文献,从物理、化学、材料等多个领域,不断汲取相关知识。有时为了保证实验进度,她就一直守在实验室里,出来时发现外面只剩下门卫室的灯还在亮着。无数次试验结果不理想……这打击不了顾群群坚定的信心,她不断总结对比、重新审视、改进方案。
除了在实验室工作外,顾群群还经常深入一线车间的各个角落,观察生产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巡检工人的操作过程,梳理生产环节的技术痛点,逐步积累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技术,这些也为后续的创新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勇挑重担
突破“卡脖子”难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赋予新的活力。”顾群群说。
2016年,面对核级锆铪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公司决定成立专项攻关团队,实现高纯度原材料的自主化,顾群群临危受命担任项目负责人。
锆铪元素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分离精度要求极高,国内外成熟技术均被严格封锁。顾群群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展开了“拉锯战”。日复一日改进分离方法及配方,组织实验条件,检测样品结果,分析实验数据。“为了捕捉一个关键工艺参数,有一次我在实验设备旁连续守了8小时。”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顾群群笑着说,“最后取得了圆满的成果,这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历经两年无间歇实验,总结数百次的失败经验,她终于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封锁,研制出了一种溶剂萃取分离锆铪制备核级氧化锆和氧化铪工艺。为尽快实现产业化,顾群群马不停蹄地将工艺方案完善成型,让这一项目得以在新沂工业园区成功落地。
技术落地
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
2021年,江苏易初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落成,一个职业生涯的重要选择摆在顾群群面前,“是留在南京从事技术管理?还是奔赴陌生城市主导产业化?”经过深思熟虑,她选择了后者。
“起初家人、朋友都不太理解我的选择,劝我留在南京。但我的态度很坚决。实验室数据再完美,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就是纸上谈兵。”就这样,顾群群在说服担忧的家人,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后只身奔赴新沂,在厂房里的板房宿舍里安下“家”。
面对全新的设备丛林与复杂的工程衔接,她带领不足20人的团队开启了“白加黑”模式。“白天与厂商激烈探讨调试方案,深夜伏案编制规程。”回忆起刚到新沂厂区的经历,顾群群说,“环境虽然很艰苦,但一想到目标,就充满着干劲。”
2023年12月,全厂区生产线顺利投产,不仅提升了产能与品质,更为当地带来200多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员工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充足的生活保障,整个厂区充满了干劲和活力。”顾群群开心地说。
从实验室研究员到产业化先锋,从技术专家到管理人才,顾群群用九年时光诠释了一名工程师的使命担当。她的故事深刻诠释:在高端材料国产化的征程上,既需要仰望星空的创新勇气,更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坚守奉献。正如她办公桌前悬挂的座右铭——“过程决定结果,努力终会实现”,这位新时代的巾帼工匠正以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持续为中国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