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何相潭)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6月14日至15日,由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鼓楼区文化馆承办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鼓楼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马场湖公园开展,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通过非遗展演、非遗市集、非遗体验等形式,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活动在一曲极具代表性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中拉开序幕。唢呐声声,仿佛百鸟齐鸣,瞬间吸引了不少周围市民前来观看。在此次非遗展演活动中,不仅有国家一级演员、省级传承人姬光荣演唱的经典柳琴戏《喝面叶》、省级传承人房丹才的弟子们表演的彭祖导引养生术、汉服制作工艺市级传承人杜梅编创的汉服走秀,还有激昂澎湃的二胡曲、宁静悠远的古琴演奏等,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视听盛宴。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非遗市集。市集汇集了木版水印技艺、王氏棉艺、糖画、面塑、香包、烙画、茉莉花茶技艺、绳编等优秀非遗项目现场展示、展销。市民在市集能够近距离看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并在游购中感受非遗产品的创新发展。
“我带孙女来体验一下制作香包,老师教得很细致,孙女拿着亲手制作的香包向亲戚朋友炫耀了一番。”市民吴来发告诉记者,几天前在网上看到鼓楼区文体旅局在宣传此次活动,一早就带着孙女来此体验。市集旁,香包、剪纸、花灯三个现场体验区的非遗老师们正在教授市民如何制作手中的非遗作品,孩子们在轻松玩乐中触摸传统文化,培养了动手能力,让非遗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此外,在鼓楼区文化馆五楼非遗馆宣传展示区,活灵活现的“百鸟灯”、出水芙蓉的“荷花灯”、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主题烙画等各种特色非遗项目作品,纷纷映入市民眼帘,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感叹作品的艺术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鼓楼区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多年来鼓楼区文体旅局始终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非遗传承人和广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全区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硕果累累。
据了解,目前鼓楼区共有区级项目51个,市级项目16个,省级项目5个;区级传承人72人,市级传承人16人,省级传承人4人,各级传承人共有百人左右。近期,鼓楼区还启动了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申报评选工作。同时,鼓楼区广泛开展非遗活动,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商圈,涌现出了诸多积极参加省市区活动的项目及传承人。
下一步,鼓楼区将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力度,持续进行发现挖掘,不断提升传承水平,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