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4号田地,有效穗数大概在每亩42万穗,每个麦穗穗粒数大概在39个,千粒重大概为44克。”近日,在新沂市陈楼村,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正运用“慧耕耘”图像识别技术和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对种植大户张浩的麦田进行智能化测产。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博士康敏告诉记者,通过实时采集亩有效穗数、穗粒数等关键数据,并上传至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立刻就能生成精准产量报告。
“这块田是根据系统推荐的种植方案种的,别看用种少,亩产却高达1450斤,产量比采用传统种植方案的麦田高出20%。”康敏说。
据介绍,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CropGrow作物生长模型,深度融合物联网、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不同地块精准“算出”播种方案,“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一目了然。
令人惊叹的是,田块的每株麦穗都化身为数据“贡献者”,为模型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数据。该模型可以在“数据采集—方案生成—效果反馈”的闭环中持续进化,今年收获的1450斤产量数据,将被算法拆解为“气候、土壤、品种、管理”4个维度,反哺到下一季小麦的种植方案中。
这种数据累积产生的“复利效应”,正在让农田变得“会思考”。据当地农业部门透露,接入该系统的田块,水肥利用率相比于传统管理将提升10%以上。更关键的是,随着数据池的扩充,模型预测准确率和方案的节本增效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当前,新沂已建成12个智慧农田示范点,35万亩农田实现“云端管理”,每亩每季为农户节本增收超500元。这场农业革命的背后,是算法与光合作用的奇妙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