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魏欣)“在家庭教育中,您是否遇到过以下困境:想和孩子沟通,但不知如何与孩子交流;自己沉迷手机,用玩手机哄孩子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把孩子送进辅导机构就算了事;只注重孩子考试分数,不懂得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家庭关系不和睦,夫妻争吵(闹离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6月6日下午,徐州市鼓楼小学报告厅内,300余位家长在心理老师朱海梅老师的追问中陷入沉思。这场题为“把握成长关键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讲座,作为徐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重磅活动,直击当代家庭教育痛点,为焦虑中的家长带来系统解决方案。
“孩子一回家,客厅就成了真空区。”讲座伊始,朱海梅尖锐指出当下亲子关系的异化现象。不少家庭上演着令人窒息的场景:孩子关上书房门,全家鸦雀无声,父母连脚步声都要放轻。鼓楼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坦言:“现在跟女儿说话要字斟句酌,生怕哪句不对就成了导火索。”这种“高压亲子关系”背后是三重撕裂教育的叠加:家长沉迷手机却要求孩子专注学习;用辅导班替代陪伴责任;将分数视作唯一评价标准。家长陈先生无奈道:“每次看到孩子成绩波动,我比谁都焦虑,却不知道怎么帮他。”
随后,朱海梅展示的调研数据令人震惊:72%的中小学生认为父母“人在心不在”,55%的亲子冲突源于手机使用。五年级家长王女士哽咽道:“孩子总说‘妈妈更爱手机’,我却不知如何反驳。”现场互动环节,当被要求模拟“孩子倾诉校园烦恼”时,超过六成家长本能地摸向口袋里的手机。
面对满堂困惑的家长,朱海梅亮出核心观点:“教育不能错失关键期,但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截然不同。”她展示的“321关键期理论图示”引发了全场家长的关注,许多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小学阶段核心是守护学习兴趣的“火种”,而非仅仅关注分数高低。朱海梅强调:“兴趣与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根基。”初中阶段重在青春期引导和方法探索。“这时期教会孩子如何学习,比单纯让他们记住多少知识更重要。”高中阶段则应聚焦自主学习和生涯规划。“当孩子学会为自己掌舵,教育才算真正成功。”
讲座现场,最让家长屏息记录的是朱海梅带来的实操方案。针对作业辅导痛点,她拆解出“黄金八步法”:放学先玩半小时激活大脑→写作业前5分钟处理所有杂物→给作业排序→清空桌面,只放一科作业→先翻书复习再解题→家长检查和提问→自制打卡积分激励表→专属“错题本”。
而对于现代家庭最大痛点——手机管理,朱海梅给出“约法三章”的智慧:“封堵不如疏导。和孩子签订使用协议,明确每天使用时段和内容。”她特别提醒:“当孩子在书桌前奋战时,请把您的手机放进抽屉。教育最有力的语言,永远是行动。”
讲座尾声,朱海梅在黑板上写下“榜样、陪伴、发现、接纳”四个关键词。“教育不是雕塑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朱海梅说。
当报告厅灯光再次亮起,家长们没有立即离场。许多人围着朱老师追问细节,更多人在朋友圈写下感悟:“原来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实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