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璇
“徐州与宿迁的比赛是‘楚汉之争’”“留给常州的笔画不多了”“苏州保住了太湖,无锡保住了机场”……最近你的手机有没有被这些热梗刷屏?
自5月10日首场开赛以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热度节节攀升。6月15日,徐州队即将迎战镇江队。比赛还未开始,热梗已经刷爆:“吃烧烤‘战’香醋”“饺子包好了,坐等外卖送醋”“是醋漫云龙山?是炭烤醋坛子?拭目以待”。
从全民“玩梗”到“苏超”出圈,这项赛事,以足球为媒介,将江苏十三个城市的地域特色进行年轻化表达,在对抗中达成文化共振,在互联网时代探索出一条“体育+文化”的创新路径。
打出个性牌
踢出凝聚力
“我们省的城市足球赛也办了好几年,为啥江苏第一年就直接‘出圈’?”“因为‘天时地利人不和’”最近,这样的提问和回复经常会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其实,这是网友对江苏“散装”文化的幽默调侃。江苏的每个城市各有各的强,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历史底蕴独特。这种“谁也不服谁”的发展氛围,恰好成就了“苏超”的热度。
在5月24日的“苏超”第二轮,徐州队与宿迁队的比赛格外激烈,这场被戏称为“楚汉争霸2.0”的比赛还没开场,两地网友就把恩怨扯到了两千年前的刘邦和项羽。球员们身上自带“祖宗BUFF”,空气里弥漫着“不分高下誓不罢休”的火药味。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立与歧视,而是你追我赶,是百花齐放,是互相交融。
相比于弥合差异,“苏超”巧妙地利用了“散装”这一特点,让每个城市打出个性牌,通过联赛的形式,唤醒了最纯粹的足球热情和文化凝聚力。
“我们是相爱,才会相踢!”前往宿迁为徐州队助威的徐州球迷陈稷说。也正因为这种民间自发、接地气的氛围,赋予了“苏超”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带动了现场上座率,还联动了文旅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苏超”展现
江苏文化多元性
你可能没看过“苏超”比赛,但你一定看过网友们玩的各种“德比梗”。
“云龙山力压美猴王”“告诉镇江,刘邦想吃醋了”“赢了吃早茶,输了做试卷”……这场足球赛事,正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造梗狂欢”。而这背后,是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创新表达与传播。
江苏十三城各具特色,网友们基于各自的历史、地理等元素进行文化解构,再通过短视频、漫画、段子等年轻化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地方文化变得可感知、可参与,实现了裂变式传播。
网友们“调侃”得越厉害,外界眼中的江苏形象就越立体越饱满。很多网友就是通过刷段子,进一步的了解了江苏的地理、文化、经济等特点,知道了大汉刘邦、常州恐龙、扬州炒饭等亮点。
“之前我对江苏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经济发展非常好,直到我通过网络了解到了‘苏超’。”端午假期,从江西专程赶来徐州看球的游客冯天琦感慨道,“随着我对这些热梗背后故事的进一步了解,我发现每一个梗都是江苏不同城市文化的缩影。”
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作,让江苏人在欢声笑语中重新发现家乡的文化特质,也让外界透过足球赛事,看到一个更加鲜活、多元的江苏。
“玩梗”的背后
是对家乡的自信
在这场“梗”出不穷的赛事中,网友们的创造力层出不穷,而官方也并未回避调侃,反而主动“接梗”回应。
一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将江苏人“较真又不失幽默”的地域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苏超”,没有假球黑哨,只有真梗真嗨,13市选手严格遵循“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原则,绝不打假球,全是生死战。“官方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让各地独特的城市文化与自信从容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我们不怕被调侃,因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徐州市民王宇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这种“玩梗”其实是一种文化输出的新方式。“徐州的两汉文化、楚风汉韵,通过一场场球赛、一个个段子,引发年轻人主动去了解。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当我们不再拘谨地对待自己的文化特征,而是能够以幽默的方式将其转化为连接彼此的纽带时,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就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
在“苏超”的赛场上,一句句调侃、一个个段子的背后,是江苏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信。正是这种来自历史底蕴与发展实力的底气,让江苏的城市敢于“玩梗”、乐于表达、善于创新。过去隐性的经济、文化比拼,被转化为显性的趣味互动。而13个地级市用实力证明:我们既能“玩梗”互撕,更能携手共赢。
“苏超”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并不遥远,它可以在球场边的呐喊声中,在网友的评论区里,在一段段创意短视频中焕发生机。当“玩梗”成为一种文化输出的方式,当幽默成为一种软实力,江苏,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讲好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
下一场,徐州队VS镇江队,谁将笑傲江湖?球场上的较量,网友间的创意交锋,又将激荡出怎样的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