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思为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江苏到底谁是南哥?”“过啥‘六一’,我们只想6比1!”……最近,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的热梗刷屏。
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不仅点燃了球迷热情,更引发从流量传播到产业带动的连锁反应。谁能想到,这个非职业足球联赛竟藏着撬动城市发展的“密码”!
22198名观众
“梗文化”引爆城市热度
“太难抢了,每次放票都是秒没!”球迷们的感慨道出了“苏超”的超高人气。为了更好地承载球迷热情,徐州将对阵连云港队的比赛场地迁至徐州奥体中心,5月31日比赛当天,22198名观众涌入现场,刷新了“苏超”观赛纪录。
“苏超”到底有多火?开赛三轮,累计吸引超18万名球迷现场观赛,各主场城市上座率堪比职业联赛。第三轮场均15025人观赛的数据,已逼近中超(2024赛季场均观赛19431人),远超中甲联赛的场均9520人,展现出深厚的群众基础与赛事吸引力。
这场足球盛宴的影响力早已突破传统体育边界,从现场山呼海啸到网络全民造梗,上演精彩的“跨界接力”。抖音话题#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播放量突破8.2亿次,评论区里,球迷们更是化身“玩梗”达人——徐州队VS宿迁队时,“楚汉争霸”的戏称在社交平台刷屏;与连云港队对战时,“孙悟空冲破云龙山”“徐工造紧箍圈”等热梗层出不穷,不仅拉近了球迷与赛事的距离,更成为传播赛事文化的有力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与民间的“梗文化”互动,赛事突破体育边界。徐州文旅一句“大风起,云飞扬,徐州健儿征四方”,巧妙化用刘邦《大风歌》与连云港文旅的“俺老孙来也”隔空喊话,让地域文化在调侃中焕发新生,从绿茵场蔓延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为城市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巨量算数显示,徐州队VS连云港队比赛当天,“徐州”关键词搜索指数突破270万,环比增长77%。借由这场足球赛事与“梗文化”的完美交融,徐州斩获了极高的曝光度。
涨幅超17%
绿茵场激活“赛事+”产业生态
流量带来的不仅是喧嚣,更是城市产业链变革的契机。从“流量围观”到“价值变现”,徐州本地企业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借势实现品牌突围。
考虑到5月31日比赛当天天气的不确定性,赛事运营方国体文化体育(徐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体徐州”)提前在每个观赛座位上放置了免费雨衣,贴心之举获球迷点赞。球迷李女士说:“主办方贴心地提供了雨衣,我们不用担心天气变化影响观赛体验了。”
国体徐州是由徐州国投集团与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作为本次赛事的运营方,国体徐州秉持着专业、细致、周到的原则,从竞赛组织、服务保障、商务开发、物料搭建、安全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投入到赛事筹备工作之中。
作为徐州赛区的冠名商,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携旗下系列健康饮品深入全省各赛区开展推广活动。随着赛事热度持续攀升,品牌曝光度呈几何级增长,实现了赛事流量向长效消费动能的转化,为品牌市场拓展注入强劲动力。
康力源作为主营笼式足球产品的徐州企业,赛事期间市场关注度飙升,端午假期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涨幅超17%,截至6月3日12时,主力资金净流入达1141.8万元,印证了赛事对企业价值的强力赋能。
“比赛日人流量大,很多球迷和游客都光顾了我的摊位,收入比以往增加了近一倍。”在徐州奥体中心附近经营米线的王大姐笑着告诉记者。
事实上,从赛事筹备阶段的安保调度、票务服务到赛事期间的场地运营、餐饮供应,每个环节为当地居民开辟了灵活增收的渠道,真正实现了“一场赛事,全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更深远的是城市形象重塑。外界对徐州的认知往往停留在“重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足球赛的举办,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赛场上的青春活力、城市配套的完善便捷、文旅资源的深厚积淀,全方位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抖音“徐州文旅”话题播放量突破5亿次,“足球+文旅”成为城市新标签,形成“体育引流、文旅留客”的可持续路径。
从绿茵场到产业链延伸,足球赛如同一个支点,不仅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更探索出一条以体育为媒、撬动全产业链升级的创新路径,让“赛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观赛+深度游
“足球经济”领跑端午消费
“看完比赛直接来商场购物,还打卡了徐州特色小吃。”连云港球迷李先生表示,“原本只计划看场球,结果被这座城市的烟火气留住了三天。”这种“观赛+深度游”的消费模式,正是徐州“足球经济”的生动写照。
端午假期,足球赛成为拉动消费的强劲动力,徐州60家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5.75亿元,同比增长1.84%。我市各大商圈外来消费不断扩散,其中苏宁广场假期三天外来消费占比达59%,较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外地球迷的“客场消费”成为消费增长的关键力量之一。
这是典型的“赛事经济”乘数效应。球迷涌入带动住宿、餐饮等基础消费,同时刺激零售、文创发展,这种“1+N”的产业联动模式,使得每一笔体育消费都能在多个领域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实现消费总量的叠加式增长。
消费需求的外溢效应,在餐饮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假期重点监测的28家餐饮企业营业额达390.98万元、客流量32712人,同比分别增长12.42%、6.19%,赛事当日营业额增幅高达23%,形成了体育赛事与餐饮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此外,文旅联动也成效显著。为促进区域文旅资源共享,徐州向连云港市民推出4家景区免门票政策。徐州园博园作为其中之一,端午假期吸引1.16万游客,旅游收入18.15万元,用亮眼数据印证了文旅融合的强劲吸引力。
不仅如此,徐州还创新推出“消费券+文旅”的惠民模式。徐州经开区、沛县联合银联、城投商业广场等分别投入数十万元发放消费券,助力商文旅融合消费。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主场6个城市的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
“一系列举措创新了赛事的功能,使赛事、文旅、消费等自然融合,赛事成为文旅与消费的粘合剂。”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司增绰表示,通过将赛事与景区、文创、购物等场景有机结合,徐州为游客提供了“观赛+旅游+购物”的一站式体验,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提升了消费频次。
一场足球赛,何以撬动城市发展新动能?从徐州的实践来看,答案在于其强大的传播力、产业渗透力和消费拉动力。当“赛事思维”融入城市发展战略,足球经济已成为驱动城市能级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未来,随着“赛事+”生态的持续演化,徐州将继续在“足球经济”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展现新活力。
『苏超』为何能燃爆彭城?
马思为
2比1的比分定格在徐州奥体中心的记分牌上,22198名观众的呐喊声浪穿透夜空——5月31日,“苏超”第三轮赛事在彭城大地的现象级火爆,早已超越一场业余足球赛的范畴,成为观察中国城市体育发展的鲜活样本。这场赛事之所以能点燃徐州,本质上是城市体育基因与现代赛事运营碰撞出的火花,更是地方文化认同在体育场景下的集体释放。
徐州足球的热度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自1994年甲A联赛江苏队以徐州为主场时,足球便在这里扎根生长;2025年春节,沛县“村界杯”三省十二城选手齐聚,55场“村超”大战;近日公示的202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徐州65所学校上榜……长期积淀的足球文化,让“苏超”一落地彭城,就找到了丰沃的土壤。
从首轮主场战平强敌,到次轮客场补时头球绝平,再到第三轮主场取胜,赛场上的激情对抗更是将这份热度推向高潮。赛事运营的创新则让这份热度有了更坚实的载体。13支参赛队伍中的球员由职业球员、个体工商户、学生等各界人士组成,实现“你行你上”机制。徐州队中,从青春洋溢的在校学生,到经验丰富的职业球员,再到各行各业的足球爱好者,他们在赛场上踢出了高水平的激烈对抗,让足球回归大众,让热爱突破门槛。
当赛场的热血碰撞遇上徐州细致入微的赛事服务,“苏超”的魅力进一步得到升华。5元的超低价门票,让更多市民能够走进赛场;国体徐州协调80辆观赛接驳车辆……更有无数市民自发参与志愿服务,共同营造出热烈、有序的观赛氛围。
政策的大力支持,也为“苏超”的发展保驾护航。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足球,明确将城市联赛作为文旅体融合新亮点。这种政策支持不是简单的资源投入,而是从顶层设计上打通了体育与城市经济的连接点。数据显示,赛事期间抖音“徐州文旅”话题播放量突破5亿次,本土企业康力源股价涨幅超17%,外地球迷平均停留3天的消费模式,正在形成“体育引流—文旅留客—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这恰恰证明,当足球从竞技赛场延伸为文化符号,便能成为撬动城市品牌重塑的支点,帮助徐州突破“重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在全民健身时代找到新的城市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