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力 武佩剑 通讯员 刘智剑
5月30日早7时,睢宁县凌城镇凌北中学门口,人民路上车辆有序缓行,交通指示灯精准调度。“以前接送孩子过马路总是提心吊胆的,现在顺当多了。”学生家长王女士看着焕然一新的人民路说。
人民路,连接612省道与县道凌沙路的重要通道,因存在道路中间绿化带遮挡视线、排水不畅、照明不足等问题,在镇人大代表的持续推动下,人民路升级改造工程于4月12日开工,5月22日完工通车,仅用40天便实现了从“出行痛点”到“民心工程”的华丽蜕变,成为凌城镇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样本。
人民路改造工程立项之初,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听民声、汇民智”履职行动。代表们走进沿街50余家商铺、1个居民小区、两家单位,通过“登门入户”等形式,收集群众关于取消道路中间绿化带、安装路灯、维修排水设施等合理化建议多条。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学校上下学拥堵”“中间绿化带遮挡视线”“雨季积水”等问题,人大代表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上报镇党委、政府,推动镇政府将“平安放心路——人民路升级改造项目”列为2025年凌城镇民生实事项目,并经镇人代会票决通过。其中“拓宽行车道”“排水系统改造”“路灯亮化”等多项建议纳入改造方案。
“商铺前的无障碍坡道设计等,正是我当初提的建议。”商户陈秀珍看到改造方案公示时激动地说。镇人大代表张浩表示:“民生工程必须贴着民心建,群众点单、代表督办,才能让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施工期间,镇人大建立“1+3”监督机制,即1个代表监督专班和“进度日报、问题周清、整改旬评”3项制度。5名人大代表组成“专家监督组”,每周深入工地,对照施工图纸检查混凝土标号、管线预埋等细节,现场协调解决建材运输扰民、临时交通疏导等纠纷。
睢宁县人大代表、凌城镇党委书记姚尧多次到施工一线进行督察,针对群众反映的“施工围挡安全”等问题,现场督促施工方安装围挡、调整机械作业时段,保证安全施工。代表们还推动工程指挥部开通“民生热线”,实时回应群众诉求,确保施工期间“民生温度不降温”。
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凌城镇人大代表立足长远发展建言献策。结合绿色环保、数字化城镇建设趋势,代表们建议增设“智慧太阳能路灯”等设施,并推动镇政府与通信运营商合作,提前预埋管线,为未来“数字街区”建设留足空间。
人大代表不仅是监督者,更是建设者。从项目立项到施工推进,凌城镇人大通过“调研—协商—监督—评议”闭环机制,将民主贯穿工程全过程。近期,镇人大还创新推出“实时反映”平台,居民可实时评价施工质量、提交建议,目前已有多人次参与互动。凌城镇人大主席李峰介绍,人民路升级改造项目已吸纳代表提出的合理化建议10余条,节约成本约40万元,工期较原计划缩短10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