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尚庆迎
“正摘杏,马上来。”循着清脆的声音,杏树枝一挑,一对中年男女笑容满面地出现在记者面前。女人手中的托盘上盛着黄橙橙的金杏,“这是金太阳,来尝尝鲜。”她边说边来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经水洗的金杏闪着耀眼的光,让人垂涎欲滴。拿一个咬上一口,嘴里满是乡野独有的甘美味道。
女的叫李新灵,今年45岁;男的叫卢传奇,49岁,夫妻俩是铜山区伊庄镇马集行政村老后楼自然村的村民。他们种了130亩杏、桃、李子等果树,还经营着一家“伴山农家乐”,是村里有名的“会挣钱”的家庭。
说他们会挣钱,是有根据的。早在十几年前,夫妻俩就在徐州城里开起手机修理店,而且开了3家。“当时在村里感觉没有挣钱路子,我们就学了修理技术到城里找门路。”李新灵说,2016年一位本家的大爷由于年事已高,想转让自家的杏园,“那些年采摘游慢慢兴起,我们看到村里的旅游有点抬头,便决定回家接下大爷的杏园,重新创业。”
马集村是个种杏的专业村,家家户户都有杏园。李新灵回来时,进村、进园的路还很窄,环境也不好,游客来得并不多,他们家100多亩杏还得卖给果贩子,收益不高。但很快,村里进行了环境整治,路加宽了,停车场、公厕建好了,环境优美了,还通过举办杏花节、采摘节扩大了知名度,前来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到2017年,果子就不需要批发了,光采摘就卖完了,比原先收入多一倍,我们感觉这一步走对了。”卢传奇说。
游客多了,但当地吃、住等基础设施却跟不上,游客要到几里外的集市就餐。区里、镇里、村里的干部动员李新灵两口子开个农家乐。“2018年初,投资了30多万元,建了三个木屋,但是否有人来吃,心里没有谱。”李新灵说,正好镇村组织农民到周边参观乡村旅游,就跟着跑了一圈。这次参观让他们眼界大开,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那年3月中旬,杏花开得比往年都艳,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李新灵的农家乐一时座无虚席。“房间根本不够用,客人就说只要有张桌子摆在杏树下就行,我们就找办酒席的租了几十套桌椅,最多的时候一天开了60多桌。”
从那以后,他们家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仅节假日,平时也不断有游客来,接待用房扩大到了500多平方米。随着近年来民宿、露营的兴起,他们响应市场号召,把村里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又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
李新灵带着记者走在老后楼村干净整洁的柏油村道上,只见路灯整齐地排列,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中,家家门前都种着花。“区、镇这些年为马集村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改造,打造了‘马尔代夫沙滩’、观景亭等热门景点,被评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省传统村落和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还多次被央视报道,被称为‘最美杏花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3万元,村集体收入90多万元。”同行的马集村会计服务站站长卢浩说。
来到李新灵位于吕梁湖边的民宿,门楣上写着“山田半亩”,满院花草,鱼池里锦鲤畅游,安静又美好。“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李新灵的幸福全写在脸上。
北面是烟波浩渺的吕梁湖,南面是连绵葱茏的狄山,中间是2000多亩的杏林,湖光山色把马集村装扮得犹如世外桃源,十年变化描绘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图景。
李新灵夫妇从两个儿子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用“超凡”为他们的杏树家庭农场命名,这是他们表达幸福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