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璇
“砰!”随着一声巨响,实验室内瞬间火花四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煳味。只见工作人员将一根裸露的铜导线接入传统电路火线,并轻轻触碰金属板,顷刻间便爆发出耀眼的电弧和剧烈的爆炸声。
这是江苏一二三安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一二三”)正在进行的一次用电安全对比实验。“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短路场景。”江苏一二三总经理韩刘勇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向记者介绍。
在安装了该公司安全用电装置的电路中,即使同样操作,也没有任何火花产生。“这就是因为我们从源头上遏制了爆炸和火花的发生。”韩刘勇说。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一旦发生线路老化或短路,就会产生高达2000摄氏度的高温火花,极易引发火灾。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已经普及,火灾却还是屡禁不止的核心原因之一。
空气开关跳了,可火已经烧起来了;漏电保护器启动了,但人已经被电伤了……这样的“事后防护”如何能进一步完善?有没有一种系统,可以在危险尚未发生时就主动干预?
面对这一痛点,江苏一二三打造了一套安全用电智能系统,真正实现了“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发解决”,被业界形象地称为“电气火灾疫苗”。
“能够实现电不起火、电不伤人、电不漏电,其实原理并不复杂。”韩刘勇解释道,日常用电的火线电压为220伏,零线电压为0伏,存在明显电压差,这时若将火线与零线相连,电就会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形成闭合回路,从而导致爆炸、触电。
要从根本上防止触电,关键在于消除电压差。安全用电智能系统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利用IT配电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的特性,让电压处于悬浮状态,没有对地电压差,从根本上切断了人体与大地之间的回路,从而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此外,在该系统的作用下,任何外泄的电流都会被严格限制在1毫安以下,这一数值远低于人体可承受的安全电流上限10毫安。因此,即便意外接触到带电的火线,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甚至难以察觉电流的存在。
“光是能够避免触电、火灾还不够,在复杂电路系统中,想要排查问题所在非常耗时。”韩刘勇告诉记者。
因此,除了硬件层面的革新,他们还自主研发了一套“智能用电云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对用电线路的实时监控与智能管理。
“我们在手机端远程查看每一条线路的电压、电流、温度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报警并推送通知。”韩刘勇展示道,“比如某条线路出现过压或过热,平台不仅能精准定位故障点,还能自动断电,等待人工排查后恢复供电。”
这种“哨兵式”的全天候监控机制,极大提升了用电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对于大型建筑群、工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等复杂用电场景而言,无疑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未来每个家庭、每栋大楼、每座城市都能用上我们的系统,真正实现‘用电无忧’。”韩刘勇表示。
这项技术的背后,是长达十年的研发积累。自2015年起,公司便与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历经多年攻关,最终实现了低压IT供电技术的重大突破。
“市面上的IT配电系统多用于医院手术室、矿井等特殊场所,但其负载能力有限,且难以同时兼容220伏和380伏电压等级。”韩刘勇说,“我们研发的系统不仅功率范围覆盖广泛,从单相到三相均可适配,而且负载能力比传统系统提升了10倍以上,真正做到了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目前,公司的产品已涵盖智能安全用电装置、电子限流防火设备、特殊场景专用设备等多个系列,并获得了6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达18项,成为国内安全用电领域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谈及“黑科技”元素,韩刘勇笑着说:“我们最大的‘黑科技’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从打破传统配电模式的桎梏,到实现毫安级泄漏电流控制;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防;从单一设备到全场景解决方案……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坚持。
“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不只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理念的转变。”他说道,“我们正在用科技为电力注入‘安全感’,让每一次通电都成为安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