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8

烟火七里 徐州日报 | 2025-05-26 

◎刘梅

一位诗人微友在朋友圈发了条信息:“大风起兮云飞扬,九朝帝王徐州籍。”配图是飞驰列车的窗外景色,我猜,她定是在来徐州的列车上。紧接着,一位爱运动健身的朋友发了一条:“又来到这片地方,只因为享受着清静之外的那份清净。”配图是户部山的竹林小径与青砖灰瓦。那古色古香的景致,轻轻触动了我的心。

我家的小店开在黄山垅附近的菜市场里,在这小小的一隅,我也能真切感受到徐州的千变万化。

一到周末,饭店生意就格外火爆,作为供货商,我们忙得不可开交。市场里卖鸡的小磊夫妻更是如此,一到周末就得增加三四个帮手,四五个人一排,一整天“砰砰”的剁鸡声不断,好似一曲交响乐。现在给饭店供货,都要把鸡块剁好装好,基本一袋就是一道菜的量。最近,小磊家开了两家棉布地锅鸡饭店,所需干货香料都从我家进。有一回送货,一进店,顾客满座,肉香扑鼻,那味道像极了小时候过节,母亲在大铁锅里用木柴炖鸡的香。去另一家网红饭店蒜爆鱼送货时,顾客同样多。店里人吃着,店外人三五成群坐在小板凳上,有的刷手机,有的聊天,有的伸长脖子往里张望,都在等座位。

走在街上,常碰见背着鼓鼓囊囊双肩包的年轻人,一看便知是外地游客。徐州,已然成了一座真正的文旅城市。朋友说等孩子高考完,要周游祖国大地。我却说不去,打趣道:“你去九寨沟,我就去泉山森林公园;你去西安,我去汉文化景区;你去海南,我去欧乐堡……你去的地方,我在徐州都能找得到‘替身’。”

一天中午,五六个背着背包的年轻女子从我面前走过。其中穿白衬衫的女孩举着相机拍我的店面,发现我注意到她,便笑着打招。女孩子们叽叽喳喳,一个说徐州云龙湖比杭州西湖大,一个说上海的东方明珠塔模仿的是徐州电视塔;一个夸赞徐州的羊肉串好吃,一个说羊方藏鱼和彭祖鱼丸也美味;一个说西湖出名靠传说更靠文化底蕴,一个说,赶紧去彭城七里吧,那里有户部山、回龙窝、文庙,一路上有200多处文化遗迹呢……

她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打过招呼后,叽叽喳喳地走远了。从外地人口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徐州历史文脉的魅力。作为本地人,竟要从外地人的言语和目光中体会家乡的种种精彩,这着实让人啼笑皆非。但我得守着赖以生存的小店,钱可以少赚,客户却要好好维系。

不忙的时候,我用手机百度、看视频、刷朋友圈,铺天盖地的游乐信息如春天里的花朵,在徐州大地上盛开。彭城七里是徐州城的历史文脉,全长3.5公里,南起云龙山,北至黄楼,像一根糖葫芦串,串联起下圆墩、云龙山、户部山、回龙窝、文庙、黄楼等节点。我再也按捺不住,周末傍晚没回家做饭,沿着建国路往西,去探寻这场文脉盛宴。彭城七里,不求看尽繁华,领略二三里也好。

走进户部山,仿若穿梭时空隧道,青砖黛瓦的古街满是烟火气。我独自在户部山夜市的人群中缓缓穿行,感受着“挤之乐”。此刻,我放慢节奏,告诉自己,时间属于我,可自由支配;微信余额充足,也能随心消费。放下忙碌日常,做回自己,这般美好。

原以为周日人会比周六少些,毕竟周末游的人得赶回去周一上班,可没想到这里依旧拥挤。游客们或三五好友结伴,或一家三口同行,我的耳边尽是南腔北调,他们互相拍照,选的背景颇具特色,有地域图标搭配“我到徐州了”“我在徐州等你”这样的文创语。若不是见他们举着相机,我都没留意到这些标识。

户部山的夜晚,是视觉与美食的双重盛宴。一串串大红灯笼,鎏金灿烂的灯饰,让古民居和非遗小商铺充满文化氛围。徐州特色小吃各有风味,天南海北的小吃一应俱全,各式饰品琳琅满目,汉服店、糖画摊美不胜收。小孩拿着糖画,年轻男女拿着吹糖人,不时与我擦肩而过。一眼望去,承载着徐州历史记忆的户部山、回龙窝、文庙与苏宁等现代建筑相互融合,传统与现代、沧桑与华丽同框。

走过金鹰,我在金地商都停下,顺路去了博库书城。孩子长大后,我来得少了,这次忍不住进去看看。书城还在老地方,面积却变小了,书也少了,多了学习用品和儿童乐园。环顾四周,我选了本李娟的书坐下,同坐的几人都在安静阅读。我心里不禁疑惑:人都去哪儿了?为书籍感到惋惜。但转念一想,云龙区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金龙湖畔的经开区图书馆也同样“热闹”。乘观光电梯下楼,城市的繁华、灯火与人流尽收眼底,我恍然大悟:不是读书的人少了,而是人们体味自然、触摸历史、感受生活的方式更加多样了。

回家路上,我想起文友魏星云老师那首很火的歌《我在徐州等你》,戴上耳机轻声哼唱:“又是一年清风起,云龙湖边柳依依,户部山上依栏听雨,回龙窝踩下斑驳足迹……”歌声中,手机铃响,爱人说:“梅子,我不回家吃饭了,蒜爆鱼又开分店,我们市场的几个人要去贺贺。”我挂了电话,马上联系女儿,让她去小区门口等我,今晚就去小磊的棉布地锅鸡。

突然觉得很开心,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之余,抽出一点时间给自己,去看想看的风景,吃想吃的美食。生活,本就是边走边唱,简单而美好。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