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力 武佩剑
“这8台抓包机,10套多仓混棉机,一天原棉处理量180吨,一个班只需1名工人操作,这就是机器高度自动化的效果。”徐州普路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厂长赵磊指着运转中的设备说。5月22日上午,我走进了这座位于睢宁县经济开发区的现代化纺织工厂。在清花车间, 8 台德国特吕茨勒 BO-P 抓包机整齐排列,正吞吐着原棉。据了解,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特吕”清花车间,有8000平方米。如此大的厂房内,除了开叉车前来送料的师傅外,只有一位工人在巡检。“设备设好程序后就可以自动运行,生产效率是传统车间的数十倍。”赵厂长介绍。
在并条车间,66台并条机整齐排列,将初步处理过的原棉“牵伸、并合、成条”。这道工序仅由6名工人监管。“高度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人工,现在1名工人管理12台并条机。”赵厂长边说边把我领到一块控制屏前,屏幕上显示每台机器的转速、压力、产量和能耗。这些数据全部上传至“经纬e系统”,即“基于物联网采集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棉纺生产智能管理系统”,它依托智能传感技术,将纺织车间的机台运转数据、人员信息、车间环境温湿度等集成到大数据平台后进行深入分析,然后自动推荐参数,能耗异常还可提前预警。“在这个纺织工厂,数据是真正的‘管理者’。”
在涡流纺车间,一排排村田870EX涡流纺纱机高速运转,气流声不断。每分钟纺纱550米,是全球纺纱速度最快的设备之一。女工祁雨婷一人管理多台机器,仅需检查断头与补充绕线筒管。“不像传统厂要接纱缠纱,累得满头汗。”她说。
据了解,涡流纺的生产速度快、质量好,适用于高端纺织品的生产。同时省去了粗纱、络筒等传统环节,一吨纱可节电500千瓦时,制成率更是高达98%以上。赵厂长介绍:“目前我们有144台涡流纺纱机,其中36台在生产‘包芯纱’这种复合型高端纱线,其质量指标可以说是行业标杆。”
跟随纱线的轨迹,我最后来到包装车间。一根根纱线缠绕完成后,经轨道滑入打包系统,由全自动筒纱打包线完成包内膜,8个一组装入包装袋,全程无需人工干预,仅有一名工人值守。
在与企业执行总经理吴俊年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这家工厂并不是“传统转型”,而是“起步就先进”。作为市重大产业项目,徐州普路通高品质涡流纺纱生产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分为四期建设,去年6月,其一期一标段2个车间144台涡流纺纱机全部投产,年产值超16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16个车间全面投产,则预计可实现高品质涡流纺纱年产量82万吨,年产值128亿元。
参观结束,我站在仓库门口,看着一车车成品纱离开厂区,奔赴国内外市场。在这里,我看到的是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是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是传统产业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如今的纺织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