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特色种植带来好风景 铜山区伊庄镇马集村蹚出“杏”福路 徐州日报 | 2025-05-24 

村民采摘金杏。 本报记者 孙井贤 摄

本报记者 胡明慧

5月22日早上5点多,在铜山区伊庄镇马集村,77岁的马计光登上村头的狄山,走进自家杏园,开始了一天的采摘。

今年,老马家种了200棵杏树,5月20日开始采摘,短短两天时间,大部分金杏已经销售一空。“大车直接在地头采购的价格是1.3元一斤,游客来采摘则是3元一斤,到6月初采摘季结束,销路不愁。”马计光一边在树下将金杏装箱,一边与记者闲聊。

老马家种植金杏已经有20多年。

“以前,这山上没种金杏的时候,俺村村民种的是红薯和高粱,产量低。一家两三分地,种出来的红薯和高粱,不值当卖,只能留作自家的口粮。”马计光告诉记者,之前村里的几座山基本算是荒山。

2000年,马集村实施“引果上山”工程,老马跟着种起了金杏。

“村支书带着大家在猫山、狄山等村头的山林间,种金杏、桃、山楂、石榴等果树,后来发现,咱山里的土是山黄土、山淤土,特别适合种杏,种出来的金杏果面光亮,底色金黄,肉质鲜嫩、味甜微酸,很受市场欢迎,之后山上便基本都种了杏。”马集村四组组长叶玉发说。

选对了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马集村也一步步完成了从省定经济薄弱村到“明星村”的亮眼蜕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马集村的金杏种植规模如今已发展到2000余亩,品种更新换代了几个“版本”,可“农药不入田,化肥不进地”的传统却一直保留至今。

“咱园子里种的是金太阳、凯特、中华红杏等几个品种,摘下来就能吃,绝对绿色安全。”老马边说边摘边吃,现场展示所言非虚。

规模化绿色种植,让马集金杏2020年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为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打开了“杏”福之路。

今年,马集的金杏更是赢来了丰收的“大年”。

“今年花期风调雨顺,为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粗略算下来,一棵树的产量能达到200斤左右。全村这一季的金杏产量差不多在60万斤左右。”叶玉发告诉记者。今年,金杏赢来大丰收,村里为解决销路问题,早早就与外地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牵上了线,“5月20日,采摘第一天,采购的大车就开到了地头,这不,两天时间,就卖出30万斤。像老马家这片林子,这一季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

除了5月的金杏丰收,马集的金杏特色种植,还给村里带来了一片“好风景”,这几年,连续登上央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位于风景秀丽的吕梁湖畔,背靠园博园,依山傍水的马集村,每年3月,一山杏花,美不胜收。这几年,村里又在村旁湖边建设了沙滩、栈道、木屋,逐步形成了三月赏花、五月摘杏、九月看落叶的旅游特色,成为远近闻名的“十里杏花村”网红打卡景点。

“3月来赏花的游客不少,5月来摘杏的也不少。有本地的市民,也有不少外地游客,这不,今天咱园里就来了好几拨采摘的游客,采摘3元一斤,比地头批发价格要高出一截。”马计光笑道。

靠着金杏特色种植,去年马集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万元。今年,村里准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筹划布局食品加工项目,做强“杏”福产业。

“杏”福产业带来幸福生活,马集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