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有文学创作新锐,有丰厚创作资源,有庞大规模受众…… 徐州:如何打造AI时代的网络文学IP 徐州日报 | 2025-05-22 

本报记者 张瑾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汹涌澎湃,重构网络文化格局和舆论生态、牢牢把握网络文化主导权,成为当前文艺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在AI时代,如何做强网络文学,打造城市IP,以“正能量+大流量”赋能文化建设?5月,徐州举行了网络文学创作系列活动,30余位“大咖”论道彭城,受到业界关注。

徐州网文“大咖”,开启“全链运营”

网络文学圈,佼佼者被称为“大神”。5月初,在网络文学摸爬滚打了18年的“大神”骁骑校,带着新出版的小说《下一站,彭城广场》,在家乡徐州举行了读者见面会。来自云南、广州等地的粉丝纷纷循书而来,打卡彭城,网络文学IP效应可见一斑。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5月15日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5.75亿人,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3119.8万人,网络文学IP市场规模大幅跃升至2985.6亿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创作群体,展现出惊人的生产力。

徐州网络文学起步早,发展迅速,早期类型文学的开拓者和一战成名的实力派作者兼而有之。骁骑校、忘语、石章鱼、打眼、烈焰滔滔、唐炜杰等徐州网络作家,先后获得茅盾文学新人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国内、省内权威文学奖项。

2018年11月,江苏省作家协会、徐州市委宣传部、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徐州文学现象”研讨会,深入探讨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徐州文学发展道路,在文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回顾这次盛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温德朝认为,中国网络文学总体格局中的“徐州网络文学现象”同样值得探讨:

“一是徐州网络作家‘大神’级别居多,整体水平位列江苏省第一方阵;二是创作实力强,知名作家群已初具规模,国内各大知名网站里,无不有徐州网络作家的身影出现;三是评论与创作双向赋能,网络文学评论及时介入网文发展第一现场。”

历史的行进、时代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学的更新。率先在徐州高校开设《网络文学概论》选修课的温德朝,与同学们一起见证了徐州网络文学的跃升——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运营”,徐州网络文学IP开发已形成“小说-动漫-影视-游戏-衍生品”的闭环:忘语《凡人修仙传》动画版播放量破50亿次;打眼《黄金瞳》改编电视剧由张艺兴主演,网络播放量超60亿次,带动线下古玩市场热度。

从“文化输出”到“文化共情”,徐州网络文学漂洋出海,在海外市场可圈可点:打眼《神藏》的越南语版引发当地“鉴宝热”;骁骑校作品被翻译成12种语言,其中《长乐里:盛世如我愿》被翻译为阿拉伯语,上线阿拉伯网络小说平台。

承沐汉风,“下一站”风景更美

“每一位网络作家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文化的孕育与影响。”在5月召开的徐州市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江苏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骁骑校在履新委员会主任的讲话中,由衷感慨。

钩沉徐州网络文学的崛起,离不开楚韵汉风的基因密码。徐州文脉深厚绵长,从刘邦《大风歌》、刘向《说苑》《新序》、刘歆《七略》、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到赵本夫、周梅森、西川、胡弦等当代著名作家,千年文脉浸染为网络文学创作厚植了文化根基。 

近年来,徐州持续实施“舞动汉风”文化战略工程,积极推动汉文化的“两创”表达。2021年8月,《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网络文艺作品创作,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2022年12月,《徐州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强调,大力发展数字文艺产业,从机制上为网络文学发展创造条件。

在江苏传统文学格局中,南京是全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徐州如何在江苏文学版图上发光发热,向阔处生长?数智时代的“网络文学+国潮汉风+文旅IP”融合,为徐州提供了新机遇。

尽管徐州网络文学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温德朝认为尚有许多不足:“置身蓬勃兴起的数字经济场域,谁控制了流量和入口,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主导权。数字经济背景下网络文学产业化的重心在文化,关键在创意,核心在质量,徐州需要探索一条符合网络文学IP转换实际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徐州两汉文化遗存丰富,历史故事众多。温德朝列举了诸多网络文学可以开拓的领域:“历史流:两汉历史文化故事;红色流:淮海战役红色经典故事;工业流:“工程机械之都”、徐工集团;现实流:区域中心城市、煤炭老工业基地转型;生活流:彭祖养生、烧烤等美食……徐州如果能产生出媲美《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超级IP,将对深化实施‘舞动汉风’文化工程大有裨益。”

2023年5月,经过前期的实地体验生活,骁骑校以徐州地铁为背景创作的《下一站,彭城广场》在网络连载,通过三重时空的穿越故事为徐州“立传”“带货”。骁骑校透露,自己在创作之初已考虑影视化转换,将徐州历史和美食以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航道,网络文学与地域文化、AI人工智能的碰撞结合,正在催生更多的“量身定制”。

青春叙事,“爽”文也可以深刻

网络文学被视作“青年文学”或“青春文学”。新的媒介环境为网络文学创造了新发展空间,彰显出蓬勃的文化生产力。5月8日在江苏师范大学青春剧场开展的网络文学进校园活动中,一场充满青春气息的文学互动在青年作家与莘莘学子间真诚开展。

“2024年对我、对整个网络文学行业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年12月,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次将网络文艺纳入评选,其中就有我的《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河南省网络文学学会副会长麦苏感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本质无界,区别仅在于载体。”

从“制造爽感”到思想性升华,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经典化,同样在三江学院网络文学院院长赖尔的小说创作中体现:“为了用青年人喜欢的穿越手法讲好故事创作,我在《我和爷爷是战友》作品中,让两个高三学生穿越到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传递温暖和希望。”

“文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这恰恰是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江苏省网络作协主席跳舞讲述成长经历时说,“写作从来不是一个刻板学习的过程,把你扔进炼丹炉里,熏出来,蒸出来,腌入味,自然而然就会了。”

“没有人是天生的小说家。”理工男、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管平潮在江苏师范大学的主旨演讲中提炼的关键词“学习、勇气、勤奋、耐心、专业、成功与失败、选对赛道、不忘初心”,不但给青年人以写作上的指导,还传递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当天的活动,11位网络“大神”围绕青春叙事、国潮书写、影视改编,敞开心扉,传经送宝。互动中,一位女大学生称自己在仙剑奇侠的网络文学中流过无数眼泪,也从作品中认识社会的多元、人生的复杂,获得成长。

据统计,2024年,阅文集团现实题材作品的阅读人数同比增长13.4%,其中95后、00后读者合计占比82%。在作家年龄结构上,2024年新增33万名作家和65万部文学作品,新增的“白金大神”作家中90后作家占比超过70%,近半数为30岁以下的年轻作家。

刚刚成立的徐州市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首批吸收了60余位网络作家。90后晁雪在2016年获得黑岩全国对话体小说亚军,《白皮书:大唐无杖录》被选为七猫第八届IP征文的标杆作品,此外还有漫画改编、有声剧改编等。

80后李晴是3个孩子的宝妈。2017年,她因为要迎接二胎的到来,便辞职在家专心带娃,在闲暇时萌生了写网络小说的想法。如今,每月的收益让她树立了信心:“写作不仅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更是一种自我救赎。”

新技术与新文学,双向奔赴

继ChatGPT、Sora引发人工智能领域热议之后,2025年初发布的DeepSeek又带来一轮新的热潮。面对AI, 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文艺创作领域,机遇与挑战共存。

人工智能创作浪潮愈发兴盛,文艺创作格局正经历着深刻变革,“AI智脑”能否战胜“艺术人脑”?面对学界、业界、读者、作者的共同疑惑,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欧阳友权教授在5月8日的专题学术报告中,给徐州的大学生和100余位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

欧阳友权针对文艺生态的转型,总结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AI辅助写作打破传统题材壁垒,为科幻、悬疑等类型文学注入新活力;二是文艺形态加速向图文融合、多媒体交互的沉浸式表达演进;三是网络文学行业迎来生产、传播和运营模式的全面重塑,“人机协同创作”或将成为未来常态。

两天后举办的“AI时代的网络文学创作”研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教授、博导带来了最新的研究。学者们的发言观点独到,金句迭出——

“人与AI的关系,就像人与风筝的关系一样,人是风筝的绝对主宰。”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我们所担心的并不是AI像人,而是人像AI一样去创作和思考。”

“不管是AI创作还是人的创作,作家的义务就是负责把故事讲好。”

“中国文学不仅需要精英化写作,也需要市场化写作。”

5月的徐州,万物竞秀,生机勃发。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指导、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网络文学创作系列活动,为徐州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理念、新动能,为网络文学IP开发注入了新活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文化IP在全球文化交流舞台上持续掀起“中国热”。5月20日,第七届徐工国际客户节盛大开幕,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客商齐聚彭城,沉浸式感受楚韵汉风。徐州正以包容自信的“打开方式”,热情迎接海内外宾客的“深读”。

文艺乃“国之大者”。当下的网络文学借助强大的技术力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成功突破文化的壁垒,在海外掀起“中国热”。徐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网络文学创作实力强劲。在数智时代用网络文学讲好故事,开拓全球表达的新路径,徐州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