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飞
今年5月18日是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5月10日清晨,全国助残日前夕,在徐州经开区杨山路11号的徐州仁慈医院门诊楼MDT会诊中心,一幅特殊的画面徐徐展开,“全国助残日”义诊活动在这里启幕。坐在轮椅上以及拄拐杖的肢残人士,还有佩戴矫形器的青少年在志愿者引导下有序候诊,他们的目光中闪烁着期待。
此次义诊,徐州仁慈医院邀请到了特聘矫形技术顾问郑学建教授。郑教授身兼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多职,获得诸多荣誉奖项,在小儿麻痹后遗症、脑性瘫痪等复杂病症治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场以“春风仁慈 矫形助残”为主题的大型义诊活动,犹如一道穿透阴霾的曙光,为徐州及周边的残障人群带来康复的希望。此次活动不仅是对肢体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之举,更是徐州仁慈医院履行社会责任、践行慈善理念的生动体现。
义诊活动现场人气爆棚
上午8时未到,多学科联合门诊大厅已是人头攒动。医院精心设置的多个功能区——智能导诊区、专家义诊区、康复体验区同步运转,形成高效服务闭环。
“感谢仁慈医院,让我们能在家门口挂上北京专家的号!”来自睢宁县的脑瘫患儿家长王女士激动地说。她怀中的孩子正接受郑学建教授的触诊,这位北京外固定与肢体重建专家带来的“泰勒空间外固定架”技术,让复杂畸形矫正有了新可能。
来自邳州的三姐妹相邀一起来求助。二姐此前接受过郑教授的手术,所以此次带着两个小姐妹一起过来。二姐说:“上次接受郑教授手术我摆脱了轮椅,现在可以通过双拐活动,感觉方便多了。这次听说郑教授来徐州仁慈医院,我想请郑教授看看,我有没有可能在支具的帮助下,丢掉双拐。”郑教授检查后认为,再次手术,加上科学的康复治疗,患者有很大的希望丢掉双拐行走。这让二姐很是心动。
有一位先天内翻马蹄足的患儿,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就诊。郑教授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包括手术矫正和后续康复锻炼等内容。徐明亮副主任医师立即安排医生对接。患儿父母表示,他们曾多方求医,但效果不佳,此次在徐州仁慈医院找到了专业可靠的医生,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恢复健康,像正常孩子一样行走奔跑。徐明亮说:“徐州仁慈医院要做的不仅是修复骨骼,更是守护孩子奔跑的权利。”
更令人动容的是来自安徽萧县的8岁女孩,这个曾被断言“终身与轮椅为伴”的孩子在仁慈医院完成手术后,从完全依赖轮椅到能借助助行器行走200多米。这次父母带着她从安徽赶到徐州复诊,同时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她父亲哽咽的话语道出千万家庭心声:“是仁慈医院给了孩子重新丈量人生的机会!”
“三甲”实力点亮生命之光
徐州仁慈医院作为三级甲等骨科医院,其足踝外科的学科实力在此次活动中展露无遗。
徐州仁慈医院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北医三院、上海同济医院等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开展长期交流合作,积累了针对脑瘫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创伤后肢体残疾等多种病症的丰富治疗经验,累计完成近万例手术,综合实力居于区域领先,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医院秉承“仁爱 慈心 善行 济世”的办院宗旨,建院25年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关爱和帮助残疾人群体,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社会氛围。2023—2024年,仁慈足踝联合徐州市肢残协会等组织,先后开展“爱心助残”“新出发”等系列助残活动,行程遍布徐州各个县市区,为数百位残疾人朋友提供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目前,一部分患者已完成矫形治疗,以更加挺拔的姿态、更加稳健的步伐踏上崭新的生活之路。
此次“全国助残日”义诊活动的举办,彰显了徐州仁慈医院的慈善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医院通过专业的医疗团队、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暖心的优惠政策,为肢体残疾人送去健康和希望,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义诊活动逐渐进入尾声,徐州仁慈医院副院长石荣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徐州仁慈医院不仅要治疗患者身体的残缺,更要修复生命的尊严。当科技与仁爱、慈心、善行同频共振,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应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