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瑾)5月17日(星期六)9:30,云龙书院周末公益大讲堂,由徐州市图书馆副馆长王仁同主讲《藜火永继——传续文化的古籍修复》。关注“汉风号”“无线徐州”APP和“徐州云龙书院”“徐州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可收看直播和回放。
古籍的文化价值超越了文本本身,是历史、艺术与学术的三维统一体。通过地方志、官修史书等形式,古籍系统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治理模式与变迁。地方志如《华阳国志》《江南通志》《徐州府志》等,不仅描述地理风物,还记录了地方经济、民俗与社会矛盾,为区域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自书籍诞生以来,修复工作便与之相伴。本次讲座将围绕中国方块字的演变、古籍的发展历程、文化价值及修复流程技术展开,详细列举古籍损毁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古籍修复需遵循“整旧如旧、抢救为主、修复可逆、最小干预”原则,通过预防性保护延缓衰老、修复性保护遏制损伤、数字化保护实现永续利用,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力。
王仁同,徐州市图书馆副馆长,云龙书院理事会理事,徐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主要对地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地方人文史料,参与编纂《徐州市图书馆珍贵古籍图录》《江苏省徐州市图书馆古籍登记目录》《“汉风清韵·润彭城”系列丛书》等地方文献;修复徐州《刘氏族谱》《刘猛将军庙碑》等历史文献及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