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刚 许春明
前一分钟还是艳阳高照,转眼就是瓢泼大雨,这就是贵州当地“天无三日晴”的真实写照。周四,支教队员们在大雨中从则戎镇前往洋坪小学,随着本次支教活动接近尾声,队员们愈发珍惜剩下的支教时光,大家都想尽可能多地陪伴这些朴实可爱的孩子。
徐报集团爱心助学之“我们一起去支教”第九季公益探访活动由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慈善总会、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贵州省黔西南兴义市教育局联合主办,江苏中瀚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冠名支持,江苏汉匠坊酿酒有限公司和徐州马可艺术团特别支持。
非遗课堂走进山区小学
在众多支教队员中,李子艺年纪最小,作为一名非遗技艺传承人,她为洋坪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徐州剪纸、面塑、香包、绳艺等传统艺术课程。因为所需材料较多,来贵州前,李子艺在家花了好几天准备材料。
一年级的孩子制作面塑猴子,二年级的孩子制作面塑青蛙和老虎,四年级的孩子制作面塑小丑,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同上剪纸课,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一起体验香包制作……这些课程对山区孩子们而言是全新的体验,他们从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每课堂,李子艺都先操作演示,再指导孩子们,新鲜的体验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还实际动手操作,完成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面塑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立体、色彩鲜艳的作品深深吸引着他们。
“剪纸课比较出作品,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一节课就能完成好几件作品。香包课难度相对高一点,但是孩子们也非常喜欢,有的孩子课间也在做,还有的孩子多要了一些材料,周末带回家做。”李子艺说,二年级班的李思睿课堂上特别认真,第一次接触面塑就做出非常生动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更加热爱中国传统艺术,更多地了解汉文化和非遗技艺。”
街舞课成为学校里的热点
街舞老师已然成为孩子们的偶像。来自戴那米街舞的冯易徽老师是第二次参加“我们一起去支教”活动。冯易徽清楚地记得上次支教时,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跃动的身影,成为她心中最温暖的回忆。“上次支教,看到山区孩子们特别喜欢街舞,我感到特别开心,这次也希望孩子们通过用欢快的舞步跳出属于自己的阳光。”冯易徽说。
来到洋坪小学,冯易徽成了全校各年级的街舞老师,操场上每天都会响起她的“呐喊”式节拍声。当欢快的音乐响起,她会站在队伍前面,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从最基础的分解动作,到配合音乐一气呵成,每一步都倾注着她的努力。几节课下来,她的嗓子变得沙哑,皮肤也被晒得通红。但她从未抱怨,始终坚信:“街舞需要欢快的情绪,我必须用最好的状态,带动孩子们的情绪。”她知道,当看到孩子们随着节奏欢快舞动时,所有的疲惫都会转化为欣慰与喜悦。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冯易徽不仅教会了全校每个班的孩子,也成为了校园里最受追捧的支教队员之一。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总是围在她身边,迫不及待地展示新学的动作,眼中满是对街舞的热爱和对冯老师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