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小凡
徐州人的一天,往往是从清晨的一碗辣汤开始的。
5月14日,天还没亮,位于户部山的两来风辣汤店便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在忙碌的厨房里,后厨师傅们在辣汤锅里轻搅几下,抬手一舀,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辣汤就被端到顾客跟前。
“别小看这一碗汤,它是徐州人的心头好,也是徐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徐州市金悦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念焱告诉记者,“别看它其貌不扬,制作起来其实非常讲究。”传统辣汤选料精细、配料巧妙、制作严谨。正是凭借不断传承的制作工艺,“徐州辣汤技艺师”获评2024年度江苏省级文化旅游类劳务品牌。
一个劳务品牌就是一张闪亮的就业名片,就是赢得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今,我市通过打造“徐州辣汤技艺师”劳务品牌,在推动劳动力就业创业、提升居民收入方面发挥了显著品牌效能。
深耕细作传技艺
在徐州两来风餐饮店辣汤生产中心,60岁的辣汤技艺师庄淑良正带领大伙娴熟地熬制辣汤。他从十几岁开始学艺,如今已在两来风工作了41年。庄师傅说:“一碗好辣汤,汤底是灵魂。辣汤的汤底需熬制6-8小时,原料以鳝鱼、母鸡和圆骨等食材为主,配上独特秘制香料,经过慢火细炖,才能熬出浓郁醇厚的汤底。”
徐州辣汤起源于宋朝,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徐州市金悦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的“两来风辣汤”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本地居民及游客的喜爱,成为徐州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
“这个手艺是个辛苦活。”曹念焱告诉记者,“熬制辣汤的师傅每天凌晨3点就得准备,6点之前必须把辣汤配送到各个门店。”现在,两来风十多家门店每天卖出近4000多碗辣汤。
对于熬汤的主配料,曹念焱更是深耕细作,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一技傍身稳端就业饭碗
“之前没技能、没工作,只能打零工,心里总像是悬着块石头。现在端上‘辣汤技艺师’的饭碗,每个月收益几千元。”正在进行辣汤熬制的杨加军谈起从事辣汤营生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很是兴奋。
原来,杨加军曾经当过学徒、打过零工,收入不稳定,职业前景渺茫,心里总不踏实。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加军看到云龙区人社局发布的徐州辣汤技艺师的培训宣传后,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培训后经过考核,他留在两来风做学徒,如今已经掌握了辣汤制作工艺和技能。
“有技能和没技能就是不一样。”杨加军感慨道,“过去凭力气打工,经常找不到工作;现在有了技能,收入增加了,公司还给我缴纳社保,我心里一下子踏实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独特技能是劳务品牌的重要标志,技能培训是发展劳务品牌的关键所在。“两来风”内部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规定工作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2次培训,对职业道德、安全生产、业务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每季度采用脱产轮训、短期进修、练兵比武等形式来激励员工提升自身技能;对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扶持创立400余家辣汤店。
“徐州辣汤这种地域性劳务品牌,将徐州地方特色与职业技能绑定,帮助劳动者快速获得市场认可,扩大就业机会,降低就业门槛。”曹念焱表示,从两来风出去的辣汤技艺师,在餐饮业更具竞争力。
加速劳务品牌壮大升级
树一张名片,带一片就业。如何推动劳务品牌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让从业人员就业更加稳定、收入水平更高?
“前期,我们精准把握企业需求,助力落实社保补贴等稳岗就业政策,通过线下招聘会和线上‘云龙易就业’抖音直播,积极宣传打造“徐州辣汤技艺师”劳务品牌,带动食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妇女、下岗职工等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累计开展技能培训近2000人次,上下游产业链带动5800余人实现技能就业。”云龙区人社局就业管理中心主任曹永介绍。
劳务品牌不但在促就业方面成效显著,也能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徐州辣汤产业撬动了种植、养殖、产品加工等上游产业发展,形成了规模效益,打通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从而带动了全产业链人员就业。两来风作为龙头企业助力品牌发展,目前年销售额达到1.85亿元以上。
此外,云龙区2023年创新推出的“汉符”文旅新产品,将徐州辣汤纳入其中,以辣汤等特色美食为引领,在关键区域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与非遗打卡体验区,秉持“文化+消费+体验”旅游新模式,拓展销售规模、创新口味;同时搭建“政校企”平台推动其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并延伸产业链,生产的“两来风”酒、香油和水等系列产品畅销。
下一步,云龙区人社局将以打造优质劳务品牌为目标,在品牌自身建设、发展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让“徐州辣汤技艺师”这个劳务品牌越擦越亮,不断提升其影响力,让劳务品牌成为促进就业、拉动增收、推动发展的“金字招牌”。